巴菲特和他的朋友们----by@鹭由器

返回首页 唐书房 2020-11-29 20:20:00 👍赞 (0)

期待老唐的新书久矣,第一时间抢了精装版,不舍得拆开。

本来计划着利用碎片时间将老唐免费定期推送的电子版看完,可是读到一半觉得不尽兴,索性拿起纸质书花了一个周末看完。

可是,看完后依然觉得不解渴,从头到尾快速了又翻了一遍,真心佩服老唐能将这些大师们细枝末节的点滴信手拈来,更佩服老唐这种“中翻中”的实力。

居然将西方百年投资史写成了章回体小说的样子,以投资为主线将各路大师串了起来,最终通俗易懂的引出投资的真谛:别瞅傻子,瞅地!

我尝试着以巴菲特为主线,写一篇《巴芒演义》的读书笔记。

一代宗师


如果要选出对巴菲特投资生涯最重要的四个人,我觉得应该是三男一女:格雷厄姆、戴维森、芒格和凯瑟琳。

通过早期拜读格雷厄姆的书,课堂上与格雷厄姆互动,以及后续入职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一方面,巴菲特即可以吸收他的理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与他共事进行观摩实操。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助强大的投资理论基础和成功的实践,无需试错和优化,即可超越市场上越绝大多数人(如施洛特)走上人生巅峰,但巴菲特毕竟自带学霸属性,还能在老师的基础上实现再一次的飞跃。

纵观格雷厄姆的一生,在不同的市场情况下,其投资思想从“合适的价格买入具有远大前景的企业股票”----20世纪二十年代,到“低于净运营资产三分之二买入”---1929年大萧条后,再到“类指数的优选股票分散投资”---20世纪七十年代,

巧合的是三种投资思想对应于三种投资体系,巴菲特不断优化走上了第一条路,施洛斯一直坚持在第二条路上,创造“神奇公式”的乔尔走上了第三条路。

匠心传人


施洛斯可以说是价值投资中的一个另类。

草根出生,没上过大学,最初的工作只是在华尔街跑腿,也就是类似于现在的快递小哥。

最最幸运的是,读夜校成为了大师格雷厄姆的学生(看,读书多重要啊)。加入老师的公司,还被公司合伙人认为没有天赋。

但也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凭借着老师亲授的一句口诀---低于有形净资产/净运营资产三分之二则买入,47载如一日的践行,最终活生生的将自己修炼成了大神。

47年年化20.1%是个什么概念,初期投入1元,47年后收获5476.73元,这就是复利的威力。

施洛斯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另类。

成立公司后的18年,公司仅他一人,像极了现在的某些皮包公司,从老板到业务员到文员一个人全干了。

但施洛斯做的事儿也特单一,无非是找公司要财报,阅读财报,根据老师的口诀计算公司是否有买入价值,

基本不参加股东大会,不参与公司调研,不跟各路大神大V讨论分析,极少接受采访,潜心埋头捡烟蒂,然后吸上两口。

单一的指标,极简的手法,创造了梦幻般的投资收益,简直是投资界的匠人。

或许有人会说,他身处的时代决定了他这种有局限性的投资策略得以最大化的发挥。

可是,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看得见机会,有深刻的价值信仰才能始终如一的坚持。

在我看来,施洛斯最牛的地方不是在于选择做了什么,而是选择不做什么。

不擅长做控制类投资,则专心致志的埋头捡烟蒂;不擅长跟人打交道,则死磕财报做计算。

施洛斯的成功,简直就是个人投资者的楷模,一个人,一张书桌,一间狭小的办公室,完成了47年的辉煌投资战绩;

而我们所处的时代,打开个WIFI随时随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和数据,但又有多少人能埋头持续做正确的事呢?

偶像导师



巴菲特是幸运的。

任正非有一次说过:最大的运气,不是得了大奖,不是拣到了钱。最大的运气是你碰到一个人,能提高你的思维,把你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平台。

维森就是这么一个人,4小时的倾囊相授为巴菲特打开了保险业的大门,保险业的浮存金为巴菲特帝国的扩张,提供了源源不断低成本或负成本的资金,这源源不断的资金通过对优秀企业的投资有产生了源源不断的收益……

巴菲特的财富帝国如从高山上滚下的雪球,越滚越大。可以说,戴维森就是那个为雪球找了个完美山坡的人。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戴维森,巴菲特是否可以成为今天的巴菲特。

巴菲特的幸运又隐藏了必然性。

假设你是一个22岁的即将大学毕业的小伙子,发现老师的投资跟他在书本上的有差异,你会想着去所投资的公司去调研吗?

你会去做足功课,详细去了解这家公司吗?

你会在一个周六的寒冷早晨,做第一班火车到公司去做深入了解吗?

巴菲特做了,正是因为有足够的准备和思考,戴维森才会跟年轻的巴菲特聊上4个小时,而不是短短的五分钟。

一个小小的好奇心驱使,推动着巴菲特快速的搭建了自己的财富帝国,这一切仿佛就是必然。

戴维森不仅是巴菲特背后那个伟大的男人,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他的投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异常宝贵的一个原则:远离杠杆。

东方魔术师


如果我们将时钟回拨到20世纪60年代,要说谁是当时华尔街投资界的扛把子,蔡志勇说自己是第二,恐怕没有人敢说自己是第一。

前有巴菲特在致股东的信中点名道姓的挖苦,后有投资界传奇人物彼特.林奇奔赴蔡志勇工作过的富达基金,并说:我特别激动,我能在蔡志勇的办公室工作。

纵观蔡志勇的一生,对于他个人而言,不管是当基金经理还是公司负责人,可谓是是名(可能未必是好的名声)利双收,

但对于将钱交给他管理的基金投资人来说,从崇拜到幻灭叠加资金损失,无疑是异常难熬的。

蔡至勇所推崇的趋势投资和图标分析,现在依然大行其道。

很多人依旧热衷于在红红绿绿的曲线中,找出某种某种似有似有的规律并下注,希望短期内赚取可观的收益同时在下跌时抽身。

可现实是我们的买入和卖出的时间点往往靠的是运气,最最悲剧的时候,一两次的成功普通人把运气当成了实力。

不可否认的是,市场上或者我们的身边不停的有人通过这种方式赚到了钱,但面对这种信息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理性的问自己两个问题: 

1. 这个人是否通过这种方式持续性的赚到了钱?

2. 这个人亏的时候亏了多少?

如蔡志勇这边专业和聪明的基金管理人,也难以避免在1974年出现超过70%的巨额亏损而跌落神坛,何况是普通个人投资者呢?

学霸赌神



索普无疑是天才中的天才,只不过其知识和智慧应用在了赌博和投资领域,并得以大放异彩,成为一代投资大师。

如果索普进入学术领域,则其推导出的期权定价公式则可以成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布莱克-舒尔茨期权定价模型或许不会存在,可能成为索普期权定价模型。

如果索普进入其他其他领域,凭借其天才的智慧,同样可以获得远远高于常人的成就。

索普在其投资生涯中所展现的量化投资理论和方法,依旧在投资圈有较大的市场。

虽然量化投资对于普通个人投资者来说过于复杂和难以实践,但其所使用的凯利公式同样可以用于指导我们股票投资的仓位管理。

股票投资的资金如何按照不同的比例分配到每只股票上,在接触凯利公式之前,或许大多人凭借的仅仅是个感觉,可能是股票的代码是否顺口,公司的名称是否好听,今天的涨跌幅的大小等等。

f=(bp-q)/b,即下注比例=(赔率*胜率-败率)/赔率,换句话说,可以是仓位配置比例=(几年后估值增长率*确定性-(1-确定性))/几年后估值增长率。

跟赌博不一样的是,赔率是赌场提前确定好了的,胜率和败率需要赌徒实时计算。

而在股票市场,几年后的估值增长率和确定性需要通过财务分析和对企业行业的理解来估算。

学者投资奇才



香农何许人也?

如果说图灵、冯诺依曼代表了计算机科学,牛顿代表了物理学,那么可以说香农代表了电子工程,都是以一己之力开创了一门新的学科。

现在国内外关于5G的话题一直高烧不退,不管怎么吹,通信行业从2G、3G、4G一直发展到5G,虽然速率不停的在提升,但一直没有翻过香农老先生这座五指山。

什么意思呢,通信行业这么多年一直在香农发明的香农公式的基础理论体系之下,没有质变,只有量变。

学习IT和CT的人,对香农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老先生的投资经历,我想应该是鲜有人知的。

我也是拜读了《巴芒演义》才知悉,他居然有这么闪耀的业绩和有意思的故事。

为了弄明白信息理论是否可以帮助他解析市场的随机变化,居然阅读了能摆满三个图书馆书架的投资书籍并进行模拟实践,最终对技术分析的评价是“一种重要数据干扰重现的工作”,

也就是说,一个科学家通过大量的阅读加上分析,基本上断定了在股市进行技术分析是不可取的。

香农35年内年化28%的收益有三个特点:资金集中度高,行业集中度高,持有时间超长。

他所投资的标的是他非常熟悉的,对公司非常了解,对技术也非常熟悉。

香农在信息技术领域和投资领域都取得了逆天的业绩。

但从他进入股市的初衷以及持股的周期来看,是典型的“功夫在市外”的投资者,专注自己的本职工作,远离市场上每日的涨涨跌跌,对投资的标的有深刻的了解。

假设香农在世,在近几年的5G热潮之下,他会考虑投资相应的标的吗?

我觉得任正非在2018年的一段话给出了比较好的答案:

“华为已经做出了5G成熟的产品,但是这个社会对5G是不是真正的有需求了?社会如果没有需求投入进去,就没有意义。科学技术的超前研究不代表社会需求已经产生了”.

成长股投资之父



由于费雪给仅仅给少数赋予的客户打理资产,没有公开披露过业绩,也就无法核实他个人投资生涯的业绩数据。

据传闻,在其近70年的投资生涯中,年化收益率在20%以上。

如果说以蔡志勇为代表的趋势投资者对股票的态度算私通甚至是一夜情,那么以费雪为代表的成长股投资者则是把购买股票当成结婚或者是共同生活。

费雪的投资周期,短则8年长则30年,可能比很多人的婚姻还要长,而且其股票池的数量也比较少,一般只有4只核心股票。与其将时间浪费在赚取多次小钱上面,不如等待巨大的回报。

费雪一生极为低调,鲜有接受媒体采访,甚至比专注于捡烟蒂的施洛斯还要少,但其出版的几本书却让其声名在外,成为投资者必读的书单。

尤其是《怎样选择成长股》,里面提到的“买进优良普通股的15个要点”和”十不原则“,直到现在依旧是指引着投资者的明灯。

也难怪巴菲特称其为“特别的老师”。

新闻女王



看了凯瑟琳.格雷厄姆的自传,我不禁在想,巴菲特为何对凯瑟琳如此的关怀备至,如武侠小说中的大师哥宠爱同门小师妹一般呢?甚至他的妻子都怀疑他俩之间有私情。

假设凯瑟琳的丈夫没有自杀,假设华盛顿邮报的发行人兼掌门人是一位男性,巴菲特会保持对华盛顿邮报的投资策略吗?还会对公司的掌门人如此细心教导吗?

我觉得,不会。原因有二:

1.彼此需要。

凯瑟琳虽接手华盛顿邮报近十年,但对于商业领域依然是小白,她这个时候急需有人能帮助她填补这个空白;

巴菲特此时对华盛顿邮报的股票异常看好,于公而言,他需要对投入的资金负责,需要时刻关注公司的发展,

于私而言,凯瑟琳是巴菲特讲坛下面最乖的那个学生和听众,作为美国500强的唯一女总裁,巴菲特当然乐意至极。

所以在第二次见面后,凯瑟琳给朋友的信中提到“不幸被他征服”。

如果换成她的丈夫菲利普.格雷厄姆,凭借他的知识、能力以及掌管华盛顿邮报十多年的经验,可能当巴菲特进入董事会故事就结束了。

2.彼此吸引。

巴菲特遇见凯瑟琳,有点像富甲一方的乡绅遇到了丞相的女儿,一个才高八斗幽默风趣,一个端庄大气还有点羞涩胆小。

在那个年代,混迹投资圈多年巴菲特,想必也是第一次在商业合作上遇到异性,而且是这么一位赫赫有名的迈耶家族的优秀女性,如此关怀也算人之常情了。

凯瑟琳与巴菲特彼此成就,巴菲特从此步入上流社交圈,凯瑟琳不负使命带领华盛顿完成飞跃;

他们的故事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与优秀的人合作,购入熟悉的证券,持有它们以及保持建设性。

这句话是凯瑟琳的父亲尤金迈耶,在20世纪初拟定的“商业拓展计划”中的策略。

如今100多年过去了,这句话依旧如金子般耀眼。

指数基金之父



如彼特.林奇、乔尔.格林布拉特这般优秀的基金经理是极为罕见的,而投资者在他们名声大振前,就选择其管理的基金的概率无异于中彩票。

首先,一名基金经理之所以优秀,靠的是成熟的投资策略、准确的分析以及优秀的业绩,等待市场证明其优秀往往是数年之后了;

再者,当期被市场追随,基金公司为获取手续费收益,必然会导致基金规模放大进而影响其投资策略和收益,林奇和乔尔在后期都出现了收益大不如前期的情况。

还有,在基金排名、基金公司业绩考核等压力之下,主动性基金的管理人很难有很长期的规划,势必导致追求短期效益而放大风险。

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现在国内的公募基金经理的头把交椅很难坐稳了。

而指数基金呢,一方面降低了投资者佣金的成本,另一方面基金管理人的人为因素,纯粹的跟踪对应的指数。

作为指数基金的创始人,博格对指数基金的定位为获取市场的平均收益,但实际情况是其超越了市场上绝大多数的股票型基金。

在国内市场,我们以沪深300指数为例,自2004年的12月31日的1000点开始计算,至2019年12月31日的4096.58点,年化复合收益率为9.85%

——老唐备注这个数据口径有误,忽略了沪深300每年的分红。
实际数据要看沪深300全收益指数,是从2001年12月31日的1000点,到2019年12月31日的5227.73点,15年年化复合收益率11.66%。

或者以今日收盘数据6479.81点(2020年11月27日收盘)计算,是15.91年,年化复合收益率12.46%。

跟踪该指数的基金年化收益率可能略有偏差,但长期是很大的概率是接近于指数的收益率的。

而我们作为股票市场的参与者,又有多大的能力和信心保证5年、10年或更长的时间能保证年化收益率在10%以上呢?

黄金搭档



巴菲特说,芒格让他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如果按照这么理解,芒格简直就是神。芒格神在什么地方:

1、改变认知。

改变一个人的认知很难,改变一个多次受益于已有的思维模式的人难上加难,但是芒格做到了。

更神奇的是,律师出生的芒格,初期的投资理念来源于巴菲特。

仿佛芒格的大脑中有着比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要先进的认知系统,一种理念或方法输入进去,他能够对其进行再次的优化。

这个认知系统芒格称之为“多元思维模型”,当然这源于他不断的学习众多学科的的知识并融会贯通而得来的。

至此,巴菲特常引用宏观经济学泰斗凯恩斯的话:困难不在于想出新主意,而在于摆脱旧观念“,这其实也是巴菲特对查理的褒奖和感激吧。

2、自带资源。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优秀如芒格这样的人身边必然也是足够优秀的群体。

一方面在为巴菲特贡献了非常好的投资标的如蓝筹印花、喜诗糖果等,另一方面,其律师专业背景将巴菲特从法律泥潭中解救出来。

关于芒格,不管从世俗的哪个角度来评价,他都是成功的,睿智博学、富可敌国、家庭幸福、儿孙满堂…….

对于我们而言,我们需要从他身上学习的太多。

学习观:无须理会学科的法定界线,学习就应该回到最初的样子,需要学什么就学什么,世界是众多学科的综合体。

生活观:不爱钱,只追求幸福。

价投传教士


格雷厄姆为巴菲特打开了价值投资的大门,在格雷厄姆的言传身教下,巴菲特的羽翼逐渐丰满;

戴维森无意间为巴菲特开启了一间隐秘房间的门,里面藏着永续资本的秘密,为伯克希尔帝国的腾飞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凯瑟琳将巴菲特带入了更高一级的殿堂,这里尽是美国的权贵精英,同时改变了巴菲特的饮食习惯和衣着品味;

芒格推动完成了巴菲特大脑的一次升级,让巴菲特逐步成为了站在投资界顶端的男人。

但是,没人能改变巴菲特的金钱观。

投资为巴菲特带来了大量的收益,这些收益几乎毫无保留的再次投资为巴菲特带来了更多的收益,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1956年,26岁的巴菲特个人财富为14万美元,1969年其个人财务费2650万美元,至2019年达到840亿美金。

如此巨大且稳定的财富积累,才使得巴菲特能站在投资界的顶端向全世界进行价值投资的布道。

巴菲特在财富上的成功,来源于如下三个方面:

1.成熟的投资理念。

对价值的认识和对市场的理解,使得巴菲特在很早的时候就能确信自己不会在股市里面亏钱,复利的作用让他的资产逐年被放大。

2.保险业务带来的永续资本。

源源不断的低成本或负成本资金,让巴菲特可以在合适的时机任意的买买买,当然随着资金到达一定量级,反而可能成为累赘。

3.极简的个人生活。

香车美女、私人飞机、世界美食、名画名表、黄金钻石……巴菲特与这些统统绝缘。

对他而言,金钱用于物质享乐带来的快感,远远没有这些金钱在n年后获取的收益来的满足。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愿意端起小板凳,成为巴菲特讲坛下面的一名听众。

虽然我们没法复制他的资本秘密,也不能完全接受他苦行僧一般的生活,但他的价值投资理念和方法,是可以被每一个人学习和复制的。

作者其人



老唐其人,只见其字,不见其人。

最让人佩服的,不是老唐的经历、财富和收益,而是对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的深刻认知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巴菲特及一众投资大神,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太过遥远。

其人其事耳熟能详,大神们的名言我们烂熟于心,“别人贪婪时我恐慌,别人恐慌时我贪婪”, “投资其实很简单,,如何对企业进行估值,以及如何面对市场波动”……

大神们往往将其理念浓缩成精辟的一两句话,悟性高的人能仔细推敲指导其投资行为,悟性低的人照猫画虎,最终依然不明所以。

然后,老唐是那种悟性极高的人(虽然他时常自嘲学历低,人笨),层层解构,褪去其神秘的外衣,让高深不可测的投资理念和逻辑以极为浅显易懂的语言呈现在大家面前。

《手把手教你读财报》让大家明白,原来看似繁复的财务知识其实没那么难,只是我们没有遇到好的老师没有买到好的书,

《价值投资者实战手册》让大家看到,真正的价值投资是如何计算价值以及如何进行投资的,

《巴芒演义》让我们跟随老唐的脚步一起品味大师的投资故事。

对于我们而言,老唐就是在网络的那一端给我们授课的那个人,没有画面,只有文字。

老唐作为价值投资的实践者和获益者,不少人通过阅读老唐的文字,走上或者走在了价值投资的路上。

从格雷厄姆到巴菲特(除了斯洛特和戴维森),从他们的履历来看,一水的高学历高智商,仿佛进行价值投资是一件高难度的市场,

但只有普通高中教育背景的老唐,通过数十年自学和日以继夜的努力实践告诉我们,价值投资其实不难(但也不简单)而且可复制。

不简单在什么地方呢?

1.长时间的系统学习。

有人问巴菲特:如何能成为一名伟大的投资者?巴菲特的回答非常简单:“读一切可读之物”。

老唐是这句话的践行者,一年读书近百本,平时一周可以完成两本书的阅读。完成《巴芒演义》这本书,他阅读了72篇参考书。

2. 远离市场。

身家全在股市,但每日看盘的时间可以忽略不记。

不是因为刻意视而不见,正是深刻理解了每日的走势曲线其实是疯子和傻子用脚投票绘制出来的,除非他们的出价可以被利用。

3. 思考自省。

投资不是每次都可以100%成功的事情,面对失败,不是怨天尤人,归咎于坏运气,而是找出自己遗漏了什么,看错了什么,付出去的时间成本和资金需要买回来一个教训。

可复制的投资,不是仅仅复制仓位和交易,而是复制学习、思考和自省。

关于我们


“我们”代表一个群体:上有老下有小,有存款也有房贷,工作稳定但增长有限,不算富足但有节余。

“我们”这一类人,应该能代表大多数人,有价值投资的想法但缺乏实现的路径。

在决定开始自己的价值投资之旅前,我们需要找到如下几个问题的答案。

1.我有多少资金可用于长期投资?

2.每年有多少节余可作为增量资金?

3.每周有多少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

4.我预期的未来年化收益率是多少,是否合理?

5.我该如何去进行我的价值投资?

对于如上五个问题,我自己的答案如下:

1.家庭存款总额-上一年日常开支数的50%-预估意外支出金额即为可用于5年、10年或更长的长期投资资金。

2.家庭收入一部分满足日常开始所需,一部分按月或按年作为增量资金。

3.工作日有12个小时用于工作、通勤及一日三餐,2小时陪伴家人,7小时睡眠,能进行系统性学习的时间不到3小时,非工作日不超过5小时。

4.财富是知识的附属品,这句话当然也适用于投资领域,而知识的多寡一方面取决于智力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努力程度。

我将长期年化收益率分为了四个级别:

 大神级别:20%+(超强的学习能力、成熟的知识体系和自省能力)

 高手级别:15-20%(具备扎实的财务知识,深度理解行业和市场)

 中级级别:10%-15%(能正确面临市场波动和具备基础财务分析能力)

 入门级别:5%-10%(高于无风险收益,通过购买指数基金就能达到)

鉴于我的投入,我将自己定位于10%-15%这个级别。

5.僵化,固化再优化。

初期以模仿为主,通过机械式的模仿,学习优秀投资者的投资逻辑(老唐其实是非常好的模仿对象,本人模仿的不太成功),然后将这些逻辑进行应用于个人的投资决策中,最后,结合自己的认知进行优化。

投资是一件比较私人的事,感谢老唐感谢老唐能如此无私的分享他关于投资的点点滴滴,并热心的解答各种疑问;

投资是一条漫长的路,没有捷径,一路上各种妖魔鬼怪,感谢老唐为我们拨开迷雾点亮灯塔。

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市场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 zhicx#qq.com ,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