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评论,偶然看到自己在上周实盘周记下面用的一个词“财富三轮车”,把自己给逗乐了觉着这个“三轮车”可以稍微装修一下,或许对大家有些帮助,遂有此文。 对于大部分年轻的朋友来说,在意图通过投资获得财富自由的努力途中,往往对本金给予了过高的权重,而对年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正确的投资系统也常有着不太合乎实际的过高期望。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拉个数据,让朋友们有个直观的认识。假如你的余生能够获得年化15%的收益率,那么你达到1亿,10亿,100亿财富,所对应的起点本金要求如下表: 很多朋友听到十亿百亿,很容易觉得是洗脑鸡汤,不切实际 我本来也想只列出1亿为目标的。但很不好意思,书房读者里真有今天在股市里投资已经过亿的朋友,而且还是我微信好友——也或许还有其他潜水不露白的土豪所以,只列出以1亿为目标仿佛在祝福人家未来不赚钱,实在不合适。 由于暂时我还不认识目前在股市投资超过10亿的朋友,所以本金起点要求超过10亿的格子,我用省略号替代了。 这是一份速查表,用预期生命减去你现在的年龄,就是你的剩余投资生涯,然后看看口袋里的本金,很容易明白你口袋里本金的宝贵价值。 比如今天你30岁,那么一个90岁老头口袋里每一个亿,其实只是等价于你口袋里的2.3万元。一个50岁的中年胖子,口袋里的每一个千万,其实也只是等价于你口袋里的60.1万。 当然,由于你可能中途还要买房、成家、生儿育女,可能会有一些大额的开销,或许还需要从投资的本金里抽取资金去填补工作收入之不足,所以其实你今天需要有一个半甚至两个2.3万。 其中一个负责直捣黄龙抵达亿元财富。另一个(或半个)则承担你享受美好生活的重任,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里,拿出来让满足自己及家人的享乐。 如果你未来的工作收入足以满足上述消费需求,甚至还能不断作为投资本金的补充,那么你今天或许只需要半个甚至更少的2.3万作为起点。 这个15%的目标,在投资领域是一个相对合理、实现概率比较大的目标。 只要我们明白“股市垃圾十之八九,多看一二”,始终在净资产收益率持续保持在高位(比如大于15%)的公司之间比较选择。长期来看,整个投资生涯里,获得这个收益率还是不难的。 不过,也不要过于乐观,对于缺乏正确投资系统的大部分人来说,15%的年化收益率并不容易。 上周有个新闻刷屏,标题大多类似这种:《金融圈炸了,又有基金“一日售罄”,狂卖100亿》,主要介绍的是由明星基金经理萧楠担纲的易方达消费精选股票基金,4月8日当天狂销100亿的事情。 自其2012年9月28日管理该基金以来,截至今年3月31日,任职回报达到239.08%,折合年化回报17.65%,大幅跑赢同期业绩和沪深300指数。
出色的长期业绩让他实现了2016年至2019年金牛奖的四连庄。
【另外还有篇文章说当前我国市场内公募基金经理超过2100名,萧楠的长期成绩是前24名之一。这个2100和24两个数字我确定没有记错,但原文现在找不到了】
只要看到年化17.65%的成绩,足以在基金经理群体里可以实现金牛奖的四连庄。朋友们应该要有认识,年化15%收益率并不是唾手可得的。 10%以上收益率,我认为是你我“有能力,也有责任”必须达到的收益率。 做不到这个收益率,我认为算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对家人的不负责任,对后代的不负责任既然保底的10%,可行的15%都给了,干脆将值得奋斗的20%也放上来吧。 至于更高的长期年化收益率,坦率说,真要看命,看运气。只能当作windfall(风落之财,意外之财)对待,就不上表了。 有的朋友可能会犹豫,几十年后钞票早不知贬值成什么样子了,届时有1个亿,10个亿又能怎样?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解答:第一,届时有1亿一定比只有500万好;第二,通胀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下表分别按照未来CPI年化3%和5%两种假设,计算出对应年份后拥有一个亿,大致相当于今天拥有财富级别。(备注:数据的含义是3%CPI假设下,60年后拥有1个亿相当于今天拥有1698万的状态,5%假设下则相当于今天拥有535万的状态。其他同理)
有了本金、有了足够的剩余投资生涯,财富并不会自动到来,还需要我们建立正确的投资系统。 建立正确的投资系统的方法,依照我的个人经验,我认为首先就是阅读,大量的阅读。思考和实践的重要性,要排在阅读之后。 没有大量阅读为基础的思考和实践,很多都是重复踩踏别人踩过的陷阱,重复发明已经发明过的轮子,是对宝贵本金的浪费,也是对争胜的浪费。 通过大量的阅读,了解前辈们四处碰过的壁,踩过的雷,梳理出来的逻辑,趟出来的正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有关阅读的问题上,我有少量的个人体会,码出来或许对部分朋友有帮助。 小时候家里特别穷。因为那时也没有照相机,所以没有照片留下来。但我在网上找到一张照片,很像我17岁以前一直住着的家。这张图片是三间房,我家是两间半,门的右侧不是一间完整的房子,而是一个当地方言叫做“偏偏”的斜坡型厨房,比一间正常的房子低矮,阴暗。 另外,早期我家屋顶盖的是稻草(还是麦杆?忘记了),大概在我读四五年级的时候,才换成如同上面这张图片的小瓦屋顶。 这种房子有个最大的缺点,可能小于40岁的朋友都不知道,那就是老鼠多 老鼠在家里穿梭倒不可怕,习惯了。比较糟糕的是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老鼠会在被子上跳来跳去,甚至有时候会钻进被子里。谁谁晚上睡的太沉,被老鼠啃掉手指甚至鼻子,是那时的农村常有的笑谈 所以,在我幼年记忆里,这个世界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蚊帐。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晚上临睡前,我和父亲都会非常细心、非常认真地将四面蚊帐压在褥子或席子下面,可以最大限度地阻止老鼠进被窝。偶尔还是会有老鼠从蚊帐入口处钻进来,但数量大大减少了。 作为那个状态下的农村小男孩,可能脑海里的世界就是这样,大家都这样,世界都这样。但一件偶然的小事,给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大概在我读小学三年级前后的时间里,父亲给附近一间工厂的工人家做家具。 这家主人王叔好像是管工会的,家里有很多书。在不上学的时间里,父亲在他家干活的时候,我就在一边翻看那些书。 靠着半懂不懂的识字水平,我连蒙带猜地开始了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岳飞传、林海雪原等书籍——很搞笑的记忆,直到五年级,我才知道某某曰,念yue,我知道它是“说” 意思,但一直某某日某某日了好几年 总之很长一段时间(至少有两年),父亲经常去王叔家干活,我也享受了一段天堂般的读书生涯。后来王叔还允许我把没看完的书拿回去看,看完还回去再换。 这些书,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套用现在的流行语,我知道了世界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我所不知道的诗和远方。 这些诗和远方,对我而言是全新的,对我的小伙伴们来说也是全新的。每天上下学路上,听我讲那些书里的故事,可能也是我那些同学童年里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1984年我11岁,进了初中(那时小学只有五年)。大概就是那个时候,我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床,有了属于自己的蚊帐,位置相当于上面图片里的家门推开后的左手边。 整个中学生涯里,那片蚊帐就是我的伊甸园。只要在家,我几乎都躲在蚊帐里,与外面的世界隔离,沉浸在一切我能找到的文字里——从家里偷一两斤米装在衣服口袋里,拿去卖给路口的米贩子,换几毛钱去租书,是那时的小小唐经常从事的盗窃活动 记得前几年看电视剧《悬崖》,听到主人公周乙的一句台词:“我连自行车说明书都读”,瞬间莫名其妙地差点流泪。小时候真的是如饥似渴地阅读一切印刷品,任何内容的印刷品。 14岁我考上中专,作为奖励,父亲允许我在新华书店里挑了一本书。那是我这辈子拥有的第一本课本以外的书,是一本名叫《中国古典诗词手册》的书(也可能叫《中学生古典诗词手册》,不确定了)。 这本书虽然已经破烂的不成样了,但直到上一次搬家时还在。本来今天写到这儿的时候,想找出来拍张照片,遍寻不到,不知道去了哪里 1990年,我中专毕业,工作了,挣钱了。那时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可以去本地县城图书馆办借书证。几乎每周周末我都会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去县城图书馆肆意翻看大抽屉里那些密密麻麻的图书简介卡(选中的卡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给你拿书出来) 1998年,我在老家县城买下了人生第一套房。可惜很小,只有54平米,没有能力给自己搞一间书房。2001年,我买了自己的第二套房,这次是套三,我终于有了自己的书房和书桌。 2004年,我在成都买下一套141㎡的房子,一家四口搬来成都。至今我已经换了五次住房(成都三次),每次搬家,家具家电大多没有带走,但历年购买和阅读过的一千多册书,一直跟着我搬来搬去。 购买他们,累计支出估计有几万元,但他们给我换来的是千万级的财富、人生境界的提升、独处的能力和无穷无尽的乐趣。
说书籍是我财富的源泉、人生的助推器,一点儿夸张成分也没有
这大约40年的阅读史,给我带来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经反复权衡,认为以下三点或许是最重要的:
第一,是开阔了视野,看见了真实的眼睛看不见的东西。 大量的阅读让我知道,除了身边的无奈和琐碎之外,看不见的远处还有更广阔的世界,有更丰富多彩的人生,有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也因此对别人的生活模式或思维方式多了些宽容,顺带自己也就多了些笑容。 因为看到了世界的多样性,人生的多样性,所以我学会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时,还试着坚持“己所欲,亦勿强施于人”。 我或许会和别人分享我的观点、我的逻辑、我的看法、我的作法,但我从不试图要求别人改变,包括自己的妻儿。 我觉着,试图改变别人,可能是夫妻不和、家庭不幸的所有原因中占比最大的一种。有些人甚至更进一步,成为生活中的差评师,对自己的亲人(大部分是配偶和孩子)百般挑剔,苛求完美。这是常见的不幸来源。 第二,让我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坦率接受“自己是无知的”这个事实。 越是读书,越是发现世界上有那么多东西自己不知道 自己困惑许久的难题,苦思冥想找不到答案,一不小心却发现许久许久以前,已经有前辈同样困惑过,并且已经将答案白纸黑字写在一本只售几十元甚至十几元的书里,自己居然笨的碰壁无数,困惑无数,甚至为此付出过巨额代价。 每次读到一本这样的书,都有一种骂自己的冲动。总是想,我要是早读到这本书,可能那件事就该这样做,结果可能就是这样而不是那样,那些时间就不用浪费,代价就不用支付。 这是这种认识,驱动自己几乎是以阅读为生,不断地抓起一本又一本的书,内心的潜意识可能还是怕在某处因无知而付出了额外的代价。 也正是在这种力量的驱动下,让我总是习惯性地看那些优秀的人、优秀的事,看他们有哪些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而不是关注对方的不足)。 知道自己有太多的无知,自然而然就有了类似能力圈的概念,绝了万事通的妄念,在自己不懂的领域里只敢当学生。也正是因此,我一贯不介意暴露自己的无知和愚蠢,不以无知为耻(以它为正常态)甚至为了更清楚、更迅速地暴露自己的无知,我特别喜欢将观点说的清清楚楚,尽量避免使用既可以解释为A,也可以解释为B的所谓中庸表述。只有这样,才能更方便地让其他人发现我的无知,并及时指教。 记忆最深刻的,是2007年前后,刚刚转型宅男这份很有前途的事业不久的我,超迷张五常经济学。除了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张五常的著作之外,还通读了张五常新浪博客所有的文章,并就自己不懂的问题,不断提问。 张五常博客管理员是一位叫李俊慧的女士,是广东中山大学的一位讲师。李俊慧女士知识渊博,思维清晰,就是脾气特别大。老唐那时经常被这位比我小四岁的女老师训的一愣一愣的,经常收到类似“蠢到死”的回复。 如果你现在去读张五常新浪博客,还能经常遇到十几年前老唐在那些文章下面的留言,以及被李老师一次次痛斥的对话 正因为这段经历,其实今天唐书房里,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蠢到死的问题,但老唐尽量克制自己不说类似语言,因为我觉着屏幕对面很可能就是一个2007年的我 人就是这样进步和提高的。只要明白当今世界的知识体系,已经不可能有任何人能精通所有,你自然就会接受“自己有时候真就是蠢到死”的观点。 这个领域的聪明人,可能在另一个领域里蠢到死。这个行业的资深研究者,可能到另一个行业里就是蠢到死。这家公司的权威,对另一家公司的观点可能就是蠢到死。 带着这样的开放心态,才有日拱一卒、天天进步的可能性。 查理.芒格在多个场合讲过一个故事,也不知道是真事儿还是老人家编的段子。他说: 我有个朋友,身上经常带着一叠印好的卡片,但凡有人向他倾诉自己有多倒霉,多悲惨,他会马上拿出那一厚叠卡片,从中抽出一张递上。
卡片上面印着:“your story has touched my heart,never have I heard of anyone with as many misfortunes as you.你的故事让我很感动,我从未听说过有人像你这么倒霉。”
通常人们都更容易感受到自己的的痛苦,也很容易以为自己的遭遇是天底下最悲惨、最值得同情的。长久下去,很容易将自己做的不够好的地方,推给坏运气,从而失去了进步的动力。 这是一种危害力极大的负面力量,甚至可以说是培育失败人生的温床。 有的人甚至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将自己的失败(或未成功)归结为坏运气,还进一步将别人的成功归结为好运气或着因为拥有某种资源。 股神?哼,你让巴菲特来A股试试,照样输的精光。
王思聪,他不就是仗着有个牛爹。
李子柒,那是有专业团队包装炒作。
某某某,那还不是因为有背景。
……
这些思想是在不断的告诉自己,别人成功是因为好运气,是因为遇到某种助力,而自己失败主要是因为运气不好。对于运气嘛,反正我们也不能做什么,等就行了 而通过大量阅读,其实很容易发现,自己那一点点遭遇,在浩瀚的人类历史上,简直不值一提。 不管是过去的历史,还是今天的世界,比我承受的压力更大,比我拥有资源更差,比我遇到的惨事更多,比我遭受的打击更重……的人,简直可以用不计其数来形容。 当我哀叹自己没有书读的时候,或许有很多人正在失去双眼;当我惧怕被老鼠啃掉手指时,或许很多人正在炮火中捆绑自己的半截大腿;当我烦恼于蚊帐入口无法完全封闭时,或许很多人正在房倒屋塌天崩地裂中挣扎……但是,同样的灾难里,同样的困境中,不同的人却可能做出不同的选择,最终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这些旁人的人生经历,不仅让我能暂时放弃关注自己的苦难,畅想未来的美好,也激励着自己在一次次不幸(或坏运气)中,努力做出更好、更理性的选择,去争取那略好一点点的结果。 一次一次地少许更好,长久叠加的效应,最终就汇聚成了别人眼中的“运气好,有钱,有人帮……” 以上三点,在我看来,比构建一套正确的投资系统对我的人生影响更大。这是我今天想和大家闲聊的。 当时我还说要抽空整理这本书的读书笔记,结果一放下就是一年多。 今天,偶然在当当看到,这本书引进内地了,名字叫《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内部讲话》,推荐,买书的时候可以顺便一起扫了
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市场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 zhicx#qq.com ,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