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惑太多的地方,聪明人容易蠢死......

返回首页 永远好奇的唐朝 唐书房 2023-02-28 20:23:15 👍赞 (0)

前言:这是书房小圈子2月22日早上的讨论帖,是因查理·芒格在1995年维斯科金融股东大会上回复提问时,谈到对投资银行业(券商)的看法而起。

从芒格谈到的「太多诱惑容易导致身处其中的人发疯」,书房的朋友们既深度讨论了券商商业模式的固有缺陷,又引申到股市里大批人亏钱,其实也是因为每天的股价波动,诱惑着的人们去做明显疯狂的事情所导致的。

这些智慧的火花非常有价值,值得分享给大家,尤其是在浮盈跌掉一部分,让某些朋友痛心哀叹「之前应该逢高减仓,此时再买回来多棒」的时刻

依然是老朋友星光动手将其整理出来的,谢谢星光。

股东提问:正如你所知,媒体对所罗门的报道充满了浓厚的负面口吻,他们也把所罗门的管理层描绘为可敬的人,但是这些可敬的人却无法胜任他们的工作。关于所罗门的未来前景,你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查理·芒格:当然可以。如果你回顾过去几十年里投资银行业的发展,你就会发现这个行业的死亡率高得让人吃惊。

30年前,你可以在某家公司的大规模股票发行广告上,发现参与的投行会有40家之多,而现在可能其中有38家都已经不在了。在一个极端的案例里,当时所有位列其中的投行,一个都不在了。

有些其实没有破产,它们只是在竞争中落败,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被迫和其他同行合并了。过去100年里规模比较大的投行差不多有100家,现在大概有4到5家幸存者。

所罗门是最近才跻身一流投行之列的。几十年前,它还是一家规模很小的债券承销商和经纪商。通过进取和智慧以及许多其他本领,它成长为一家大投行。但是,如果我们以长期视角去看投行业,我们能够发现这是一个高死亡率的领域。

只要想想那些被兼并后消失的公司名字你就知道了。这些公司里面的人非常优秀,他们通常都是高级俱乐部的会员、社区的领袖等等。不过,他们最后大部分都出了问题。

安安稳稳地赚佣金和交易利润,真的就那么难吗?不是。真正的问题是,这个行业很容易让身处其中的从业人员在不知不觉中疯狂。

市场上永远流动着容易钱,只要伸手就可以赚到;行业内永远有某人一夜暴富的故事流传;永远会有一些销售人员跨越谨慎或者道德的界限;甚至后台也经常可能失控,因为后台流经的资金量极其巨大......

总而言之,投行是一门棘手的生意。

唐朝:鼓捣摸你(Good morning),朋友们早上好~.~

芒格说投资银行业(我们这儿的证券公司)是一门棘手的生意。历史的证据就是,过去100年里规模最大的约100家券商,目前可能只有四五家幸存者。

30年前旧报纸的某版面,某公司股票发行的广告(隆重庆祝某某公司成功IPO首发上市那种)页面,参与联合承销的几十家券商,你现在一看,可能只有一两家还在,甚至可能全没了。

其中有的是破产了,有的是在类似“①所罗门→②所罗门-美邦→③花旗-所罗门-美邦”、“①大通国民银行→②大通-曼哈顿银行→③JP摩根+大通曼哈顿银行=摩根大通银行”,以及”瑞士银行+瑞士联合银行=瑞银集团“的演化中消失了。

我们这里其实也一样。有许多券商,听名字就知道经历过合并,比如“国泰+君安=国泰君安”,“申银+万国=申银万国,申银万国+宏源=申万宏源”,这还是大券商合并,好歹字号还有痕迹。

那些大鱼吃小鱼、小鱼字号直接消失的,类似”华泰+联合=华泰,中金+中投=中金,方正+民族=方正“这样的案例,更是数不胜数。

这个行业的业务,听上去本来似乎是有显著优势的:

经纪业务就像赌场抽佣一样稳定,无论赌客赚赔,自己都是包赚的,而且成本微乎其微;

资管业务同样如此,风险客户独自承担,利益是券商和客户分享;

承销发行业务同样几乎不担风险,就是纯赚社会关系、牌照资源和文本及流程娴熟的租值;

唯一担风险的自营业务,聚集了大堆高精人才,组团7×24小时搞研究,具备强大的金融信息优势,硬件设备及网络速度更是进入拼毫秒级别的顶级档次,叠加手握巨资呼风唤雨,从哪个角度看,应该都能碾压三无小散(无人才优势,无信息优势,无设备优势)......

综合这一切,按说实在想不出有落败的可能。然而,事实就是这么神奇,正如芒格所说,这是个高死亡率的领域。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行业里有太多的发财良机和暴富故事,所以从业人员很容易变得疯狂。他们会在里面“发现及创造”出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死法。

结果就是:都是聪明人,最后绝大部分蠢死了。

同一个主题,捞几段书房旧话应景















唐院学子:借用网略流行语“离金钱太近的地方,容易迷失灵魂,灵魂迷失了,离上帝也就近了”。

Lucy.lu:这些本该是好生意的行业,却因为躲不过人性中的贪婪,而衰败。

懒羊羊:业务这么有优势,但是却有那么多落败的企业。再一次深刻体会“不做什么”比“做了什么”更重要。

冰冻273k:咱们是不是可以换个思路:成本低,人才高,硬件好,资金多这几点看似优势,但竞争对手完全可以做到,看似有牌照阻挡,实际是低门槛行业,竞争实在是太激烈。

钟小亮:客观的看券商的经纪业务,承销业务和自营业务,感觉多是大而不专而且没有太多护城河的产品。

经纪业务,明显是一种无差别的的服务。别人给你万2的佣金,我给万1.5,说是服务的收费,倒不如说是牌照带给券商的利润。

而且利润的增长依赖于牛市,依赖于老唐所说的windfall,一旦所谓的市场变熊了,利润就回落了,有点老天吃饭的味道。

最重要是经纪业务想要多赚钱就要让客户多交易,让客户多交易,那么客户就会不赚钱;公司的目标和客户的目标是偏离的,怎么做的好嘛?巴菲特早早看到了这点,所以没做多久经纪人就放弃了这份职业。

承销业务,我们普通人看着很高大上,但在投资银行的专业人士看来,也是一种无差别的服务;说白了就是依照模板,把IPO文档和相关的文件,填充完毕而已。需要的就是一些时间和经验。

所以剩下的就是拼客户关系了,为了获取这种客户关系,券商会招聘一些所谓的有客户关系的员工或者做很多公关活动,这无形中也增加了券商的成本。

自营业务,且不说券商研究员的水平如何,单看只能说好、不能说不好的这种机制,就不太可能得出太客观的结论。

但是这些研究员对我们来说却是好事,因为我们可以参考他们的逻辑、数据而不采信他们的结论。

伯涵:证券公司表面上的“竞争优势”,如果我们仔细去分析的话:

1.经纪业务基本完全同质化,中信和华泰的几乎没有区别,跟航空业一样,只能打“价格战”,费率水平一降再降,无限逼近“零佣金”;

2.自营和资管业务(都属于投资业务)主要依赖于高学历、高素质的投资人才,券商资管和自营员工会拿走大部分收入,只有一点点是留给了证券公司的股东;

3.保荐承销等(投行业务)高度依赖于社会资源和社会关系,大多数企业找这类资源的话,首选是自己熟悉的券商,其他券商基本上没有机会......

结果就是出现了芒格和唐师所说的,大券商并购小券商,无论是中国和美国都是如此。看看国内券商的财报也能发现,投资这个行业几乎很难获得超额收益。

樱远:券商的经纪业务本质上还是一种无差别产品,在哪家开户都一样;一个人可以开多个账户以后,转换成本也很低。吸引客户的只能是低价,于是惨烈的价格战几乎不可避免了。

邓聪:作为一名证券从业人员,以我个人感受来看,这个行业里确实聚集了相当多人才中的人才。

从逻辑上说,券商的大多数业务都是不承担风险,“稳赚不赔”的,但是事实上券商的ROE在整个金融行业里属于比较低的,普遍不超过8%,很多不超过4%。

究其原因,还是同质化竞争太激烈,各家券商在牌照业务(交易佣金、承销发行等)上不断通过低价保量来确保自己的市场份额不下降,这对客户必然是好的,但利润大幅下滑就在所难免了。

而当无风险的业务越来越不值钱,很多券商就开始想做一些有风险但可能可以获得高回报的业务,比如股票质押、融资融券等放宽授信条件、提高杠杆比例等,包括十几年前的很多券商甚至拿客户的保证金下场去赌博,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一地鸡毛,兼并收购在所难免。

另外,虽然券商里聚集了相当多的人才,但券商对这些人才的赋能少,议价权并不高,这就导致人才在一些高增值业务上,抽成比例非常高(50%甚至70%),所以导致券商很多业务高毛利、低净利。券商的高级人才平均收入很高,但券商的净利润率却非常低。

浩然斯坦:在《证券业发展思考与案例解析》中看到一个数据:

“1993年《中国证券市场年报》中登录的49家证券公司中,到目前仍保留商号的仅有5家;2001年证券公司目录中100家公司,至今保留原商号的仅有33家。初步推测,中国证券公司15年生存率低于30%,中国证券公司10年生存率低于50%,最长寿命为20年。”

虽然有很高的壁垒,但这行的生存率是真的低。

为什么会如此?巴菲特在所罗门赔偿委员会总结为“投资银行疯狂的嫉妒之心”。继续深究下去,就是离钱太近,诱惑太多,同时叠加了人性的自私。

投行的业务与盈利方向最初是委托(代理业务)的投资银行,但后来逐渐转向以风险资本为主的自营交易商,之后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越走越远。

投行面对着比较宽松的监管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早已从传统的经纪业务逐渐淡出,转向商品交易、房地产、衍生品交易、大宗交易、并购咨询、资产管理等创新产品和业务。

Victoria:证券公司首先业务同质化,主要依靠社会关系存活,其次支付大额的员工工资;最后如果能安稳的赚佣金也不错,但行业流传一夜暴富的故事太多,机会也多,从业人员容易在不知不觉疯狂,给企业留下了不定时的炸弹。

周明芃:券商投行是金融业,也需要利用各种杠杆来进行投资,本质上也是需要依赖“信用”来经营的企业。

信用就像空气一样,平常并不觉得有多重要,但一旦丧失了信用,就像所罗门公司遭遇的国债危机,或者08年雷曼兄弟,很容易猝死,即使看起来账面上依然是满脑肥肠,但实际已经是资不抵债。

在抽佣的本质下,是同质化业务的竞争,和保险公司类似,除了佣金的低廉外,找不出其他的优势,可能唯一的优势是牌照优势?这也是我国的券商越来越像一个代客理财机构的一个原因。

而代客理财/基金业务的问题,就像唐师所说存在:“无法区分运气还是能力、排名的压力、客户追涨杀跌、屁股决定脑袋等“问题,最终的结果是大概率跑不赢指数基金。

当然最本质的问题,还是唐师所说的“所有的贫穷都是不满足于慢慢变富”所带来的。

须知“慢就是快,守正不出奇”“财不入急门,福不入偏门”,坚持并且只与好的企业和好人在一起,人生道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从容。

而反观所有的“快速致富”的法子,都会隐藏着陷阱和我们所看不见的代价。面对这些诱惑,最好的办法是在一开始就直接拒绝,不要试图“浅尝辄止”,也不要相信自己的耐性~

常思阁:所以感觉是会骗人的,我们可以拥有感觉,但我们不能仅凭“感觉”去做判断、下定义、做事情。

当我们有了“感觉”之后,我们必须通过实践、数据分析、历史借鉴等多种我们能使用的方式,去验证我们的“感觉”。这样一来,我们才能不断修正我们的“感觉”,使我们走在越来越正确的道路上。

Mr.chen:在一个充满诱惑的环境里,不断考验人性,虽有定力,耐不住不断侵蚀。出淤泥而不染,更像是一种宣言,而对于庸俗的我们而言,最好的办法是,生活在洁净的沃土里。

燕南飞:这个行业面对的金钱诱惑太多,时时刻刻都在挑逗人性,再加上幻想快速致富的贪婪心理。

频繁交易,希望抓住每一个看似可以发大财的机会。而频繁交易,大概率会导致失败。加杠杆,遇到极端条件下,又加速了他的死亡时间。天下苦“因快速致富至贫”久而不自知。

解元:投资市场大部分的贫穷来源于奢望短期暴利的思想,来源于朝秦暮楚,来源于患得患失。人生只需要富有一次就可以了,慢慢的富有才是最踏实的,也是最现实的。

赵小闲:今日总结:证券业不投(曾经牛市买券商,不买便遭殃的说法还在脑海里盘旋)。但是,咱们一步一步的已经毙掉了好多个行业企业,会不会最后剩下少的极其可怜的一两个行业?

林飞:都是贪婪惹的祸啊!恰好昨晚听到李录采访,聊到为什么没有人模仿伯克希尔成功,李录说,二老具有超强的能力和热情,加上过去几十年市场的机会,并且从不贪婪。

能力和热情的人,这个市场从来不缺,机会也不少,但是能做到不贪婪,就极其稀少了。

不贪婪,就能完全按自己的节奏和能力圈做事,而不用理会各种诱惑和噪音的影响,避免点需求的坑。这可能也是这些投行聪明人不可能做到的点吧。

WDS:大多数应该都是像巴神说的那样,为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最后把自己最需要的东西也给搭进去了。

可以总结为还是人性的贪婪造成的,明明已经很富了,还想更富;明明已经有很多钱了,还想更有钱,关键是富了有钱之后,心态变了,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最后一脚踏进悬崖,玩完了。

屁屁侦探:都是聪明人,最后绝大部分都蠢死了。

太对了。投资股票也这样,无论是试图跨越能力圈的”成长股“投资者,还是自认为天赋智商一流的研究员,都在试图证明自己是对的而市场存在预期差,结局就是长期收益无一例外,跑不进年化20%。

反而是踏踏实实地相信把优质公司当成一个整体,认为他们的净利润增速会>全体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速>全部上市+非上市总和增速>GDP+通胀,这样的业绩预测虽不精确,但却被事实证明是科学且符合逻辑的。

FY:今天的模拟贴真是收获颇丰。为什么貌似占据显著优势的券商会落败,为什么智商奇高的长期资本会破产,为什么那么多聪明人会干傻事,背后的原因可能更多的是人性。记得老唐说过一句话“我对人性有信心”。

dp大鹏:容易钱和巨大资金量是麻烦的主要诱因。

拥有多少财富先得让自己配得上,驾驭得了,否则只是过过手而已,更甚的话会陷到坑里。

随遇而安的海波:想起了老唐写过的一句话:市场经常会重奖错误的行为,以鼓励他们下一次慷慨赴死。那些聪明人就是在一次次的奖励中,慷慨赴死的。

读书卷:聪明人之所以做蠢事,终极的原因还是相信自己比别人聪明,可以找到迅速富有的秘笈,总想会有下一个“不一样”,有意无意忽略巴芒等大师插好的路标。

前些日子还有个投行朋友,说起他们保荐上市的一个企业不错,放在以前我肯定会冲进去买入,这次默默的去看了财报放弃了。

无奇:面对巨大的诱惑想不心动太难了,所以证券从业人员禁止买卖股票,绝对是对他们的保护。他们离市场太近了,如果最终赚到钱了,还好些,往往最后钱也赔进去了。

证券这个行业的门槛太低了,导致有资源有资金的人进入太容易,所以这个行业里的老牌企业也很难保持稳定的利润,这个行业的兼并和收购会重复上演。

土龙木:今天的早课太有趣了。作为三无散户,听到“都是聪明人,最后绝大部分人都蠢死了”,不禁莞尔而又后背紧张,不要“富很多次”,只要慢慢变富一次,足矣。

书房里经常说只要能学会“不瞅傻子”第一课,就能超越绝大部分人。本来不是很相信,随着接触的人越多,越发现确实如此,太多的人只想赚容易的快钱,结果都翻车了。

Fei:有些行业天生竞争激烈,提供同质化的服务,导致盈利越来越恶化。学习巴芒我们总是能避开一些行业,航空、银行、证券、房地产、汽车、零售……避开恶龙,我们会省下无数脑细胞,也减少了大概率赔钱的机会。

Bp:这行业,企业是股东的,资金是客户的。黑眼珠盯着别人的白银子,不动心太难了。

林先森:资本市场离钱最近,诱惑也最多。但是有些诱惑其实是包着糖果的毒药。图三我记得是唐师当时缅怀一位网友在生命最后时刻都在统计数据分析大盘走势的故事。

我们选择价投不仅是因为这个可以变富,同样也是这种变富的方式是我们最喜欢的。不断阅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提高认知,找机会入股优秀管理层管理的优秀生意,不主动和他人互摸钱包。

儒书屋:关于“生命水蛭”的那一段,让我想起《巴芒演义》中的索普和彼得·林奇,他们的长期投资收益率不输甚至优于巴神。

但这样的成绩是他们耗费精力,被一只一只水蛭吸干所换得的。所以他们在取得一定的财富积累后,都选择了放弃。认识到这点后更加佩服巴芒唐的投资理念。

无语:您之前摸你贴也介绍过巴菲特对投行的解读。在评价所罗门的投资时,巴神自己说对投行这个行业没有什么有价值的见解(不懂),而且行业的不可预测性也很高(不确定性高)。

更无语的是所罗门公司的账永远都做不平,全美第一大会计师事务所也摆不平,有一个“浮动的小窟窿”。

慧思:今天的帖子让我联想到芒格在最近的访谈说,只要保持理性、不疯狂,就已经战胜了95%的人:

贝基:什么品质对你的帮助最大?

芒格:理性。

如果你不疯狂,你就会比95%的人做得都好,如果一直不疯狂,再加上足够的耐心和延迟满足,你就会有很大优势。

如果你再能够兑现他人的承诺,那么你的资源和机会就会自动地增加,就是如此简单。

后记:也是巧了。两天后读到一本关于茅台的书(书很垃圾),巧遇书里有一张恭贺茅台上市的整版广告,是2001年7月30日的。

广告版面上有11家券商的字号,我一时好奇网上搜了下,结果:

三家还在:东北证券,华西证券,长城证券。

四家被其他券商兼并:南方证券,万通证券,湖南证券,贵州证券。

四家破产关闭:大连证券,北京证券,广东证券,闽发证券。

嗯,果然是个死亡率很高的行业。

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市场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 zhicx#qq.com ,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