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陪读:巴菲特历年致股东信精要05

返回首页 永远好奇的唐朝 唐书房 2022-03-29 20:22:00 👍赞 (2)
唐朝:今天我们观摩巴神体系的转折点,看他处于进化过程中的思考。正所谓:体系三分,两分定量,一分定性。细看来,烟蒂之内,优质已萌芽。
沃伦·巴菲特:评估一家企业或一只股票,总是既有定性因素,也有定量因素。极端来看,纯粹的定性派强调"买好公司--前景好、行业竞争状态有序、管理层优秀的公司,不要在意价格",而纯粹的定量派会强调"不用去管公司怎么样,破铜烂铁也有价,买的足够便宜就能赚到钱"。
投资行当比较幸福,定性定量都能赚到钱。当然,其实所有的企业分析人士或多或少的都会同时使用两种方法,没有只用一种完全不用另一种的。一个人会被归于定性还是定量,只是看他分析过程中更侧重哪方面。
有意思的是,虽然我认为自己更偏向于定量,但这些年我真正抓住的大机会。都是在充分考虑定性因素后做出的'大概率机会判断',这些判断给我们赚到了大钱。不过,这种机会不多见,对能力要求也比较高。而基于定量分析就不需要什么能力,数据本身就明摆在那儿。
所以,少数赚大钱的投资机会通常来源于正确的定性判断,而定量的数据分析会让我们发现更多的、确定性较高的小机会。
但最近几年,靠统计数据就能找到的定量型投资机会正在逐步消失。这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过去20年没有发生类似于30年代那样的大萧条。没有人们对股票的厌恶,就没有便宜货出现;
(2)杠杆收购被普遍接受和应用,杠杆收购活动消灭了很多市值低于清算价值的投资对象;
(3)证券分析师地位大幅上升,大量聪明人涌入这个行业,他们把目标企业筛了一遍又一遍。
总之,不管为啥,反正结果就是定量角度的便宜货越来越少,我们的口粮要断货了。还好,偶尔出现的定性机会,给我们提供了另一条赚大钱的路,尽管这种机会非常少见。过去三年我们的大部分收益,就来源于'一个'这样的好机会。
——摘自巴菲特1967年致合伙人的信
唐朝:看巴神的日拱一卒,在市场环境的变化下,逐步从烟蒂向优质演化。文末说的好机会,指的是美国运通。
林飞:体系三分,两分定量,一分定性。这句话理解为评估企业确定性有多大概率的时候,2/3的因素来自于定量,1/3来自于定性。企业价值更多还是需要定量因素佐证,定性辅助,这样理解对吗?
唐朝:不是。我是说1967年的巴菲特,投资体系核心还是定量内容,但定性部分已经萌芽,并且已经带来引人注目的收益,所以1967年的巴菲特,定性只占1/3。后来他的变化是定性越来越多,定量越来越少的过程。
汉字:想到了老唐前几天的入伙三问:买什么,怎么拿,何时卖。
重温十年前老唐给出“先定性再定量”的答案:选一个良好前景的生意,一个历史显示值得信赖的伙伴,等待一个自己觉得划算的价格,入伙。然后静静等待“他”帮你赚钱。除非市场疯狂到出一个高得离谱的价格收购你持有的股份,否则绝不退伙——就这样,钱钱就跟你走了。
唐朝:是的,这其实就是后期的巴神体系,是首重定性,价格是重要性略低因素的体系。1967年的巴菲特还没有达到这个认识高度。
汉字:感觉您十年前的回答就是“合理价格买入优秀公司并持有”的拆解版。前些天我还在想投资这高大上的词我配不上,后来我想到了入股,现在觉得“入伙”比较符合我这棵草根的气质。
慧思:入伙接地气。
IE:虽然道理我早已懂,但巴神的话,还是可以让人想一读再读。
聚水成河:定性是企业好不好,定量是价格偏不便宜,唐师可以这样简单粗暴理解吗?
就像小洋,这两年经营数据停滞不前,这些报表数据是量的因素;但您认为小洋是好的企业,有优秀的管理层,合理的股权结构,先进的酿酒工艺,庞大的基酒产能,最重要的是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提高的优质基酒产能,这些因素属于定性分析,是决定企业好坏的根本。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
唐朝:对。
2022年1月18日
唐朝:巴神从1967年这段开始,风格为之一变,有能力去考虑高收益之外的投资快乐。无论是生活还是投资,有得选,有能力做出改变,永远都是人生一大乐事吧。希望你我的人生也能始终有如此境界。
沃伦·巴菲特:以前我给巴菲特合伙基金制定的目标,是每年超越道琼斯指数10%。现在鉴于环境和我本人情况的改变,我要降低一些目标了。我以后可能会做一些与追求更高收益不相关的事情。
比如,我可能会控股一家还算满意、但也算不上优秀的公司,只是因为我喜欢这门生意和公司相关的人。此时就算有其他更赚钱的投资机会,我可能还是会守住这间公司不换。我愿意以公司拥有者的身份,做一些决策,让公司逐步变的更好。
总体而言,我会倾向于做一些简单、安全、能赚一些钱、且会让我感到快乐的事。这里面有我自己的偏好,我必须向大家说清楚。这改变的结果很可能是,合伙基金风险不会降低,但成长的潜力却很可能变小了。
具体的说,我将我们的长期目标修订为每年获取9%的收益,或者每年领先道琼斯指数5个百分点,二者取孰低值。也就是说,比如未来五年道琼斯指数的年化收益率为-2%,我希望我们拿到3%以上的收益率。如果未来五年道琼斯指数的年化收益率是12%,我希望我们能取得9%以上的收益。
这是我考虑了很久以后的决定,我将这改变坦诚地告诉各位,希望各位确认了解这个目标后,再做1968年是否继续参与巴菲特合伙基金的决定。
我和我家人的资金会继续保留在合伙基金里,但如果您有更好的投资选择,当然可以把资金投到别的地方去,我完全支持和理解。
——摘自巴菲特1967年致合伙人的信
唐朝:1967年底,巴菲特的内心已经在考虑清算基金;已经在考虑摆脱过去买下烟蒂、清算卖出,被骂为吸血鬼的投资生涯;已经在考虑做一些能让自己快乐的事情。
这一者是巴菲特受到费雪、芒格等人的影响,投资体系发生了变化。二者也是此时巴菲特个人身家已经千万美元,拥有了选择权。
正所谓“人生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让自己有得选”:此时就算合伙人全部撤资,巴菲特至少已经有能力用个人资产,接盘当年2月已经收购到手的国民赔偿保险公司(860万美元收购的),继续自己的投资生涯了。
不期而至:人生所有的努力都是让自己有得选。
林飞:今天这段体会很深!降低预期反而带来更好的结果,不刻意追求目标做自己喜欢的事,反而取得更大的成就。在过程中尽自己最大努力,更和谐地与世界相处,幸福自然来敲门!
窗外的枫:人生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让自己有得选!我们的学习,研究和思考本质目的其实也是为了给自己,给自己所爱的人多一点选择的机会。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没有资格,也不应该去搞所谓的富有富的过法,穷有穷的过法的自我麻痹——摘录自唐书房。
唐朝:对。你摘录的后半句,让我想起某些人把自己的不努力标榜为“顺其自然”。其实顺其自然指的是竭尽全力以后对结果的无所谓,不是躺平投降混吃等死的不作为。后者是对顺其自然四个字的侮辱。
人生短短几十年,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不应该轻言“富有富过法,穷有穷过法”,至少年轻的时候不应该。
好亮:有些人,结果就是明明一生碌碌无为,却说平凡难能可贵。
慧思:“富有富的过法、穷有穷的过法”是嫁人时说给自家男人听的,尤其是当这个男人还是个穷小子的时候,指女人持家有道,无论穷富,都能保证家庭正常功能运转。
魏梓:有能力做出选择,这是何等快慰之事。日拱一卒,向着这个目标前进。
2022年1月19日
沃伦·巴菲特:我的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过去常说,“投机不犯法,也不缺德。它的主要问题只是发不了财”。
——摘自巴菲特1967年致合伙人信
唐朝:投机与投资既没有水平高下之分,也没有道德高下之分。所不同的,仅仅是回报来源不同、关注因素不同而已——摘自老唐旧文《赢在投机的起跑线上》,发表于2014年6月27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
“我也认同价值投资,但太慢,等我先投机赚到大钱了后,我也会改行做价投的”,生人熟人里,持这种论调的,不是少数吧?细想其实蛮搞笑的:投机若能赚到钱,何必做价投?投机若是不赚钱,何必等以后?——摘自2017年7月28日书房旧文《散打投资4》
佐渡:以发财名义教唆他人投机是缺德的。
唐朝:没错。
L:投机既然赚钱,为何做价投?原因可能是这些投机者知道投机不可持续,既然是投机,自然是拼运气,说不定买到一只连续涨停的妖股呢,等赚上一波,再回去做价投。原始资本积累,不希望通过工作获得(或者觉得太慢),不如赌一把或者买彩票拼运气。
SK:他们有这种想法:我也知道胜率不大,但是我先小搞几把,运气好的话,赚一笔大的我就收手转型。
海盗船长:投机这东西挺神奇!有身边朋友手上画着趋势线,嘴里喊着波段做T,还热衷于跟别人谈某股业绩基本面,给人以三头六臂,无所不通的感觉。
2021年1月20日
沃伦.巴菲特:每个人都会犯错。
1968年初,我预计1968年将是合伙基金最严峻的一年,业绩不容乐观。不过,靠着好运气保佑,我们全年获利40032691美元,收益率达到58.8%,而道指的收益率则为7.7%(含股息)。合伙基金相对道指的优势再创历史新高,这一结果简直是奇迹——就像在桥牌里连拿了13个黑桃。
而一些所谓的高成长基金,最近似乎改名为“不成长”基金了。比如,蔡至勇管理的曼哈顿基金,大概是这几年世界上最有名的赚钱机器了,但它1968年的收益率仅为-6.9%。
——摘自巴菲特1968年致合伙人的信
唐朝今天我们看大神的凡尔赛。我犯了错,本来预计今年收益率会很低,结果创纪录爆赚,我错了。
年轻巴菲特从1957年开始代客理财以来,第一次获得超过50%的年度收益,以及管理规模首次突破一亿美元后的凡尔赛和蹭热点,颇有点扬眉吐气的感觉,哈哈。
这是巴菲特第二次在致合伙人信里,挖苦当年如日中天的蔡至勇和他所管理的基金。上次是1962年中,结果到年底蔡至勇翻盘收益率超过50%,狠狠地给了巴菲特一耳光。
1968年巴菲特卷十重来,再次嘲笑蔡至勇,这次蔡至勇没能爬起来——恩怨故事参看《巴芒演义》125至146页。
1968年的58.8%收益率,是巴菲特从1957年有公开业绩后的65年投资生涯里,仅有的两次收益率高于50%的年份——另一次是1976年的59.3%。
巴菲特体系厉害之处不是年度高收益(65年投资生涯里最高纪录也就59.3%),是持续稳定的获利。
同样的65年里,巴菲特也仅有两次年度小幅亏损:2008年的-9.3%和2001年的-6.2%。这和那些今年翻倍明年腰斩的股/赌神,形成鲜明的对比。
武侃:听说这个世界第一的老头投资生涯只有2年收益大于50%,很多“高手”露出轻蔑的微笑,畅想美好的人生。
林飞:巴菲特年度亏损的次数少,收益率波动小,是否主要是他的记账方式不同形成的呢?
实战手册中您说巴菲特的“亏损”概念是企业自由现金流低于次优选择,而我们记录自己的收益主要还是股价变动(包括分红)带来的,比较口径和巴菲特不同,所以我们收益率波动很可能大于巴菲特的记录,是正常的,这样理解对嘛?
唐朝:是的,你理解的很对。
林飞:还有一个小疑问,唐师在实战手册里对巴菲特亏损概念的准确描述是:企业内在价值变得低于给企业的出价。而盈利的概念,是企业产出高于次优选择。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亏损和出价相关,而盈利则与机会成本相关,为何两者比较基准不同呢?始终没想通,期待唐师指点指点。
唐朝:没什么特别的含义,就是简化。严格的说亏损要和出价及次优选择终值里的较高者去比较,只是比较麻烦,也没有什么意义,就用出价去表达不是“关注点不是市值低于出价,而是内在价值低于出价”的亏损概念。
林飞:想通了,其实盈利和亏损,比较的两端,都是用当前的企业内在价值,与当初的出价/内在价值的高者。我之所以之前没想明白,是忽略了出价不一定等于当时企业内在价值。
漏网:巴菲特是个很厚道的人,从不直白的批评某个人,华尔街华人股神蔡志勇是个唯一的例外,被巴菲特指名道姓的批评了两次。
川普川建国对蔡志勇敬若神明。联想到川普的三起三落以及蔡志勇黯然神伤的晚年,不免有兔死狐悲凄然泪下之伤感。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看到总统的投资观和道德观和此人类似,作为旁观看戏的非美国民也就放心了。
2022年1月21日

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市场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 zhicx#qq.com ,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