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老师初见记

返回首页 王冠亚 唐书房 2021-09-29 20:21:00 👍赞 (2)

这是我的第214篇原创文章


九月,是秋意绵绵的季节,也是适合相逢的季节。每逢九月,我总是会想起王勃《滕王阁序》里的句子: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王勃描绘的盛况,一直让我艳羡不已。在秋高气爽、晚风宜人的时节里,与志同道合、意气相投的朋友相聚,纵谈古今,小酌两盏,人生快意,莫过于此。


机会终于来了!唐朝老师自蜀地迁居苏州,途径江城,于是我们愉快地约定了9月1日晚上见面。我预订了江滩的恩施私房菜,@不期而至 翻箱倒柜找出了两瓶2009年的“过期”茅台,@阿迪唐 从江西景德镇远赴而来。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唐朝老师大驾光临。

1

预期管理


初见唐朝老师,比预想中的还要惊喜。因为唐朝老师一直说,自己是个平淡无奇的胖子。如此一来,我们的心理预期就是——胖、胖、胖,实际上,唐朝老师身材魁梧壮实,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完全颠覆了之前我的心理画像。


这让我想起了早年的巴菲特,一直跟合伙人强调,“每年超越道琼斯指数10个百分点,已是我们长期能取得的最好成绩。因此,各位合伙人有必要适当调低对合伙基金未来业绩的预期”。巴菲特一边这样说着,一边继续创造着远超合伙人预期的惊人业绩。


很多时候,人们关注的都不是绝对值,而是和预期比较的相对值。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购买高估值的成长股是极其危险的做法。成长股的高估值,是建立在业绩高速增长的预期之上的。但凡业绩稍有滑落(而这通常是大概率事件),股票将不可避免地遭遇“戴维斯双杀”。


说到预期管理,窃以为,首先是管理好对自我的预期。比如年化20%的长期收益率,已经是世界顶级投资家的水平,那么我们能达到15%或以上,就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绩;其次是管理好对他人的预期,万勿对他人抱有过高期望,是避免失望和痛苦之本。

2

一见如故


我和@不期而至 因为都在武汉,他还经常到我办公室来坐一坐,所以跟他比较熟。但我跟唐朝老师、@阿迪唐 都是第一次见面,却没有丝毫的生疏感,因为彼此三观相合,一见如故,很快大家的话匣子就纷纷打开了。


我非常喜欢这种交流的状态。我们大概是从晚上6点见面,一直聊到凌晨,前前后后六个半小时,中间一分钟的停顿都没有。考虑到不便叨扰店家太晚,同时唐朝老师舟车劳顿要早休息,我们才强行止住话题。


我们身边有两类人,一类虽然素未谋面,但神交已久,一见如故;另一类虽然长期相处,但话不投机,形同路人。所谓“白头如新,倾盖如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感到非常幸运的就是,能够通过网络结识唐朝老师,而且成功“奔现”哈哈哈。

3

读书真趣


话题从唐朝老师这次搬家开始聊起。唐朝老师在自驾去苏州以前,已经打包邮寄了44箱书到新家。我问,大概有多少本?唐朝老师答,大约1800本。


44箱,1800本,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古人讲“学富五车”,就是指读的书可以满载五辆车,考虑到以前读的书都是写在竹简上,内容换算到纸质书上的话,其实并没有多少。唐朝老师的阅读量,远远超过了“学富五车”的水平。


所以我调侃唐朝老师是“学富五十车”,我自己也暗暗算了一下,要在唐朝老师的年纪,达到他的阅读量,我从今年起,起码每年要读100本书。我觉得我很难做到,不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唐朝老师讲,他自幼就很喜欢读书。我看过唐朝老师之前写的一篇文章,说小时候没有书看的时候,连商品的说明书都看。这种对文字、对书籍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也是最能持久的,用一个时髦的词儿叫——自驱力。


关于读书,唐朝老师给我最大的启发是,要顺其自然,“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读得懂的就读,读不懂的就放过。为什么呢?因为读不懂的,说明以现在的功力,还不能够理解,那就不要强求。等到功力够了,自然也就懂了。


我以前读书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点点“强迫症”,就是读不懂的,非要在上面磨时间不可,这样读书的效率相对就不高。最后发现,有些内容即便是弄懂了,记得也不牢,过段时间又忘了。反倒是那些从来没有刻意去记的内容,单纯是因为喜欢,反而很多年以后都不会忘却。


读书要顺其自然,由此我联想到其他的事儿,似乎也是同样的道理:


比如长文和短文。唐朝老师的文章都很长,而且很多都是“烧脑”的干货。于是就有人问,能不能写短一点?唐朝老师的观点是,如果没有阅读长文的能力,本身就不具备投资分析的潜质,又何必勉强自己呢?想通了这一点之后,我的每篇文章基本也有8000-10000字,我不会为了刻意迎合读者而去对篇幅设限。


再比如关注和取关。因为我也有公众号等平台账号,以前总是会比较介意读者取关。后来也想清楚了,“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行”,这是我的原则。我怎么想的,就会怎么说;我怎么说的,就会怎么做;我怎么做的,就会怎么写。如果我写的内容,不是你所喜欢的,那么取关也好,这样两不相厌、各自安好。


还比如熟人和陌生人。我的微信好友,从来都没有设置工作单位等备注信息。也许有人会问,那时间久了,加的好友多了,你知道谁是谁么?我的想法也是顺其自然,如果你跟我很熟,我不用备注,我自然知道是谁;反之,如果我因为没有给你添加备注,都忘了你是干嘛的,所以咱们本来就彼此不重要嘛,也就没有备注的必要。

4

顺应人性


大家一边品尝着@不期而至 带来的“过期”茅台,一边顺着话题聊到了茅台的人事话题。彼时,茅台刚刚换帅,高董事长任职一年半便黯然离开。高董事长在任职茅台以前,职务是贵州省交通厅厅长,此番调岗至贵州省煤炭局局长。


虽然同为正厅级,但交通厅是政府组成部门,而煤炭局是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两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从厅长到董事长再到局长,这种调整轨迹并不多见。高层对高董事长任职期间表现的评价,基本上从这次人事调整,就可以窥见一二。


唐朝老师提到,袁仁国任董事长的那一届领导层,除了两名女性高管以外,几乎全部因为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而被“一网打尽”。这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不要试图去考验人性。


由于茅台的出厂价和零售价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套利空间,那么对于茅台的经销商而言,只要能拿到指标,能提货多少就可以赚多少。所以经销商想尽一切办法讨好那些掌握话语权的人,类似于绞尽脑汁炮制出“酒冠黔仁国”大金鼎之类的事儿,也就不足为奇了。


设身处地去想,如果你作为茅台高管,你该如何自处?两家经销商,同样的条件,只不过,经销商甲是你多年的朋友,在你父母生病入院时常去探望、悉心照料,经销商乙跟你素不相识。这种情况下,你会把指标和名额给谁?


人都是讲感情的动物。换做你我,都很难不做出向感情倾斜的决策。不过很多事情,情有可原,但法理难容。手握重要资源的茅台高管群体,就时时面临着人性的考验,偏偏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我想到了《资治通鉴》里的一个小故事:


唐太宗为了检验官员是否廉洁,派人去给官员行贿。结果,有一个刑部司门令史接受一匹绢的贿赂,唐太宗要杀他。


民部尚书裴矩提出:“作为官吏,受贿当死。然而陛下派人送给他,他却接受了,这就是陷害别人,恐怕不符合以德教化、以礼规范行为的准则吧!”


唐太宗搞“钓鱼执法”,本来就是不道德的。以不道德的行为去考验别人的道德,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所幸的是,唐太宗善于纳谏,果断改变了原来的主意,并对裴矩大加赞赏。


更有意思的是,裴矩原来在隋炀帝手下也当过官,是个不折不扣的阿谀奉承之人。可是,到了唐太宗这里,却变成了一个直言敢谏的忠臣。


能说裴矩天生就是个佞臣么?不能。隋炀帝荒淫,唐太宗贤明,身处不同的环境之下,裴矩的“人性”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在我看来,人是最复杂的动物,人性既有向善的一面,也有作恶的一面。如果去考验人性,看到的就是阴暗、自私、贪赃枉法,得出的结论就是“人性本恶”;如果去顺应人性,看到的就是阳光、善良、克己奉公,得出的结论就是“人性本善”。


真正的管理高手,会去制定和利用一系列合理的规则,去引导和顺应人性,而不是考验和挑战人性。巴菲特就是管理大师,他知道人人都希望得到肯定,所以他在致股东的信里,从来对他旗下的高管们都不吝赞美之词。换来的结果是,没有任何高管想让巴菲特失望,大家都在努力去配得上巴菲特的评价。

5

无冕之王


唐朝老师自述早年经历,除了读中专和学木匠之外,没有别的出路。他从公司基层做起,一路奋斗到总经理,然后自办企业,后来在2006年毅然决然转型成为“宅男”,主动选择“失业”在家,尽享琴书之乐。尽管在投资界名震江湖,但唐朝老师却坚持不抛头、不露面,谢绝了包括央视在内的二十多家知名媒体的采访……


于是,在唐朝老师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强烈的反差:虽然只有中专学历,却可以指出清华大学会计学主任书里的若干谬误;虽然早已闻名遐迩,却根本没有多少人见过他的真容;虽然“失业”在家多年,却给无数在投资大海里迷航的朋友们点亮了一盏航灯;虽然可以发起私募,却坚定地选择了做一名个人投资者……


曾经有人问唐朝老师,是否有CPA、CFA等证书,唐朝老师的回答是,考那些证干啥呢?又不去找工作。我觉得,唐朝老师真正活到了一种极致,就是不需要再靠任何头衔或身份去证明自己。常人追求的总经理职位、分析师证书、光鲜亮丽的简历,在唐朝老师眼里,只不过是可有可无的名缰利锁罢了。


虽然没有这些所谓的正式头衔,但由于唐朝老师勤于写作和分享,已经出版了4本畅销书,因此被冠以“知名财经作家”的称号。在我看来,“知名财经作家”远远不足以概括唐朝老师,因为他更以投资见长。唐朝老师读过的财务、银行类书籍各有一米多高,深厚的知识积淀,也让他以及众多的追随者们,成功地避开了银行、保险、地产等“价值陷阱”。在我心里,唐朝老师如同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一样,是真正的“无冕之王”。

6

邓公千古

席间,我们谈到最近的宏观政策导向,比如“双减”对课外辅导行业上市公司的毁灭性打击,有朋友比较担心,政策会不会长期向着不利于投资的方向发展。唐朝老师认为,大可不必担心。因为我们的执政党,完完全全是秉承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用主义原则,所有政策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得更好。


我非常赞同唐朝老师的观点。因为我在体制内工作过,我深知体制内,哪怕一个刚出校门、新进机关的刀笔小吏,综合素质都是非常过硬的。虽然我已经身处江湖之远,但我依然认为,身居庙堂之高的决策者们,都是国家的精英。他们非常务实,从来不会去机械、教条地照搬规则,而是审慎地试错、推行、再扩大,直至全面铺开……


执政党这种“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是自邓小平时代就一以贯之的。邓公是唐朝老师最景仰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到了晚年可以把原教旨主义暂且放在一旁,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黑猫白猫论”,这需要大刀阔斧的魄力,以及勇于自我革新的勇气。


我曾经读过《邓小平时代》,对其中的一些片段记忆犹新:


有一段讲,邓小平认为,发展经济可以加强党的权威和他个人的地位。当1983年-1984年经济迅速平稳发展时,邓小平的权威几乎不可撼动。当经济问题严重时,例如1980年代中国通货膨胀严重的时候,邓小平的地位也因之受损。所以,邓小平非常务实,他暂且不去争论“姓资姓社”的问题,而是选择了埋头苦干,争取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现在看,邓公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种判断无疑是正确的。中国韬光养晦四十多年,综合国力终于来到了世界第二的位置。当全球疫情泛滥唯有中国独善其身的时候,当孟晚舟女士被无理羁押三年却最终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时候,我相信每一名中国人,都有理由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都有理由为我们的政府点赞比心。


说到新冠疫情,我多说几句。因为我生活工作在武汉,2020年疫情爆发之初,武汉封城、小区封锁、道路封闭,我是全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与满天飞的谣言以及污蔑完全相反,我没有看到物价飞涨、打砸抢烧的混乱局面,一切都是井然有序。


封城的那段时间,除了限制人身自由活动以外,基本的粮棉油水等生活物资一应俱全,小区的志愿者穿着红马褂,上面写着“是党派我来工作的”,不禁让人心头一暖。作为一名普通的武汉市民,我亲眼看到了执政党强大高效的组织动员能力,也真正体会到了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利益至上”的大国担当。


还有一段讲,邓小平一生,经历过无数变故,他领导的国家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他自然会对国力的盛衰持一种长远眼光。邓小平上台后,不必面对短期选举,因此他能着眼于五年规划、一国两制之类的长远目标。我们不难看出,与西方国家“一朝天子一朝臣”、政策朝令夕改相比,我们党的政策保持了相当好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历届领导人一棒接着一棒干,为中国的腾飞营造了宝贵的稳定发展环境。


或者说,这是一种政治层面的“长期主义”,它与投资层面的“长期主义”精神内核是一致的。如果一名基金经理,必须面对短期的业绩考核,那么他就只会做出最有利于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决策。俗话说,甘蔗不能两头甜。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两者之间只能“二选一”。当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是拥有制度优势的。


我一直认为,无论是政治还是商业层面,都不存在天然的“合法性”。腾讯不是天然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霸主,茅台不是天然的白酒行业第一品牌,小米不是天然的最年轻的全球500强企业……所有的光荣与梦想背后,都有着无数艰辛的拼搏与奋斗。政治的“合法性”来自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商业的“合法性”来自于全心全意为客户创造价值。

7

变与不变


唐朝老师跟我们谈的很多话题,我已经能猜到答案。主要是因为,唐朝老师的观点和见解,早已经清清楚楚地写在了300多万字的唐书房文章里。就像是每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和芒格的问答,唐朝老师也总能知道会说什么、会怎么说一样。我极少在书房留言提问,也是因为大多数问题,别人早就问过,我稍加留心都能搜到答案。


在我看来,投资有很多变化,也有很多不变——变的是人心,不变的是人性;变的是情绪,不变的是价值;变的是风格,不变的是业绩……所以,投资需要的品质,从来不是标新领异的观点,而是历久弥新的常识。正因为如此,巴菲特才会评价说——格雷厄姆的思想,从现在起直到100年后,将会永远成为理性投资的基石。


想到前不久,唐朝老师刚刚引用的苏轼《前赤壁赋》里的一段话:“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人生有限,而变化无限,以有限的精力去追逐无限的变化,最后的结果必然是镜花水月一场空。


所以,我们还是要多关注“不变”的常识。我们现在回看证券史,很容易发现当下正在发生的场景,在历史上都多次出现过。“太阳底下无新事”,这正是“不变”的法则。巴菲特也说,那些寻求改变世界的公司固然伟大,但是能够不被世界改变的企业,又何尝不是“时间的朋友”呢?

8

生活理想


唐朝老师说,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这让我突然想起一句很流行的话——你是年少的欢喜。反过来说,喜欢的少年是你。这种文字游戏,放在古代就叫作“回文诗”,苏轼就写过一首《题金山寺》: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睛。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


轻鸿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正着念,反着念,都行,都是一等一的好诗!这真是太有才华了!说起来,唐朝老师和我,都是苏轼的“粉丝”。我记得有读者问唐朝老师,如果能穿越回去,你愿意生活在哪个年代?唐朝老师的回答是,回到北宋仁宗时代,因为那是苏轼生活的时代。


有一句话说,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我不知道苏轼的颜值如何,但一开始,我确实是被苏轼的才华所吸引。苏轼的才华不是某一方面的,而是在多个领域,同时达到了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


论词,苏轼之于宋词,犹如陈子昂、李白之于唐诗,破“词为艳科”之藩篱而自成一家,以诗为词,“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因其词风豪放,后世多以“苏辛”并称。


论诗,苏轼是宋诗风格的塑造者,世人常以“苏黄”并称。苏诗气象阔大,如长江大河,风起涛涌;黄诗气象森严,如危峰千尺,拔地而起。


论文,苏轼对散文、四六、辞赋无一不精,兼有儒家的温柔敦厚、道家的清虚自然、佛家的性灵超脱、纵横家的浑厚雄放,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论书法,苏轼位列“宋四家”之首。《黄州寒食诗帖》“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连黄庭坚都不得不叹服,本朝善书,自当推(苏)为第一。


后来了解到苏轼的平生,也深深为他的人品所折服。苏轼性行耿直,天真烂漫,“一肚皮不合时宜”。终其一生,苏轼都在新旧党争的政治漩涡中被反复倾轧。但无论在怎样的艰难困苦里,苏轼总能找到让自己感到舒服的方式,继续高贵地昂首活着。


我一直认为,苏轼身上,闪耀着中国传统士人的人性光芒,是中国人非常理想的生活范式。这也不难理解,中国历代文人的吟咏诗文里,失意时总离不开“屈原投江、史迁受刑、苏轼被贬” 的三件套。大家都是在苏轼这里,寻找到一剂慰藉的良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当然,文学家并不足以定义苏轼的全部。林语堂先生讲得太好,我这里直接引用: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如果非要只用一个词来形容苏轼不可,我觉得是——生活家。苏轼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所以沙湖遇雨,“众人皆狼狈,余独不觉”;所以即便黯然失意也不负美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所以哪怕被贬岭南等瘴疠之地,依旧可以“日啖荔枝三百颗”。生活很苦,但苏轼总是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抹“甜”。


写到这里,我想到唐朝老师《财富的三轮车与阅读的价值》里的原话:


不管是过去的历史,还是今天的世界,比我承受的压力更大,比我拥有资源更差,比我遇到的惨事更多,比我遭受的打击更重……的人,简直可以用不计其数来形容。


当我哀叹自己没有书读的时候,或许有很多人正在失去双眼;


当我惧怕被老鼠啃掉手指时,或许很多人正在炮火中捆绑自己的半截大腿;


当我烦恼于蚊帐入口无法完全封闭时,或许很多人正在房倒屋塌天崩地裂中挣扎……


但是,同样的灾难里,同样的困境中,不同的人却可能做出不同的选择,最终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


这些旁人的人生经历,不仅让我能暂时放弃关注自己的苦难,畅想未来的美好,也激励着自己在一次次不幸(或坏运气)中,努力做出更好、更理性的选择,去争取那略好一点点的结果。


这是我每次读到,都会忍不住泪目的一段话。这与苏东坡达观的人生态度,简直一模一样。我很欣赏巴菲特在投资上的专业能力,也很欣赏苏东坡在生活上的审美能力,这都是人性里非常极致的美。直到我结识唐朝老师,我才终于知道,世界上原来有人,是可以把这两种极致,完美地融合到一起的。

9

人格魅力


前段时间,某知名网红富二代因为一段“舔狗语录”,在网上遭到了群嘲。我以为,这是一种人格上的极度失败。就是你家里都已经身家千亿了,你还是这么不受待见,可见是没有丝毫的人格魅力可言。


真正的人格魅力,只有一部分会体现在财富上,也就是“赚得多”;但是绝大部分是体现在,你对他人的贡献和价值上——只有你为他人创造了价值,你才有价值,也就是“众人爱”。如何获得“众人爱”呢?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


唐朝老师的人格魅力就在于此:他无私分享了很多真知灼见,让很多投资者避免“踩雷”,转而走向了通往财富的康庄大道;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塑造成“民间股神”的形象,而是始终强调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他没有供职于任何机构,坦言帮助普通人成长就是一种快乐;他会分享自己的吃喝玩乐,就像是你身边的大哥或邻居一样……


席间,唐朝老师还谈到了雪球某知名大V,水平、名气可能跟他处于差不多的咖位。这位大V,据说募集管理的资金已经达到20亿元。我们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15%的年化收益率,1%的管理费,6%的业绩比较基准,20%的业绩分成比例,每年的进账至少在5600万元左右,即使除掉所有开支,平均每年的收入也会超过3000万元。


也就是说,唐朝老师若是有心,以他现在的影响力和专业度,每年多赚上千万元的财富,几乎没有难度。但唐朝老师主动选择了放弃。在我看来,每年至少八位数的新增财富,这是非常考验心性的,常人通常很难抗拒这种诱惑。我问了唐朝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如此坦然的选择,唐朝老师给我分享了一段清代孙髯翁写的《大观楼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手写长联,书赠唐师

唐朝老师解释说,上联写的是闲情逸致,下联写的是丰功伟业。丰功伟业固然激动人心,但却要“费尽移山心力”,最后得到了什么呢?也只不过是青史留名而已,但这都是身后事,不是眼前的快乐。眼前的快乐就是四围香稻,万顷晴沙,这是我们活着就能感知到的幸福与美好。而唐朝老师想要的,就是不辜负眼前的美好。


人生奋斗到某种程度,只有两种道路可以选择:要么选择建功立业,享受扬名立万的膜拜;要么选择功成身退,享受闲云野鹤的惬意。没有哪一种生活是正确的,这只是价值观的不同,每个人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就好。“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是一种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也是一种美。努力的意义在于,自己拥有在两种生活中做出选择的权利。


后来,我跟唐朝老师微信聊天时,又提到了这副对联。唐朝老师说,他21岁时就看到了这段话,一直就很喜欢,可以很熟稔地全文背诵。我想,这是不是跟巴菲特19岁时看到《聪明的投资者》同样的感觉,因为一本书、一段话,很早就想清楚了,该拥有怎样的人生。然后花上一辈子的时间,去经营,去坚守。


突然想到了《庄子》里的一段话: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是追求万年的功名,还是尘世的快乐?朋友们,你们想要的是什么呢?

10

亦师亦友


我读高中时,语文老师跟我说过一个观点:老师要做让学生欣赏的老师,学生要做让老师欣赏的学生。只有师生相互欣赏,才能教学相长,这也是最舒适、最融洽的关系。


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很好。那时我们有月考,每月都要写一篇大作文。我写了两年的大作文,每一篇都入选了范文,被打印出来然后念给全班同学听。我想,我能坚持写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文老师对我的鼓励,对我的欣赏,给我前行路上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现在的情况也是一样,我人生何其有幸,能结识唐朝老师和天南老师,两位老师对我的帮助和鼓励,都是我进步的源泉。我跟唐朝老师说,因为时间精力有限,我关注的公众号很少,常看的只有“唐书房”和“杨天南健康财务谈”。


为什么没有关注更多投资类的公众号呢?我引用了芒格的一段话作为解释:


有了李录的先例,我还会挑选别人吗?顺便说一句,这是一种很好的决策方式,我们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找到一样东西,能让我们大有所为,那我们对那些比不上它的东西就不必再看了。这样可以大大简化生活,因为比李录更出色的人寥寥无几。


现在我找到了李录,我不会再去找别人了。找到比李录更出色的人的概率有多少呢?所以对我来说,做这个决定非常容易。回到你的问题——你需要的是李录,但我不知道去哪里再给你找一个。


芒格是找到了杰出的学生,而我是找到了卓越的老师。在我看来,唐朝老师讲的投资理念和实践,已经包括了投资所需要掌握的所有知识和技能。书房的宝藏就已经够我挖掘的了,我又何必再去东找西找呢?那些进了书房还在问如何看大盘走势的人,无异于面对满汉全席视而不见,还在问这里有没有榨菜可以吃。


曾经有位企业家朋友问我,如果你人生只能下注三个人,你选择下注谁?我回答说,唐朝老师、天南老师,和我自己。他又问,你给老唐投钱了吗?投钱才是下注的最大诚意。我回答说,第一,唐朝老师不做私募;第二,我并不认为投钱才是下注的最大诚意。我选择了向唐朝老师和天南老师学习,意味着我以后的人生路径就设定好了,人生无法改写重来,难道这不是比投钱更大的诚意么?

冠亚说

9月1日跟唐朝老师聚会之后,就一直有朋友催更,想要围观我们到底聊了什么。我这不知不觉已经写了10000字,就像当时聊了六个半小时一样,仍然刹不住车,即便是洋洋洒洒上万言,也只是挂一漏万。这种“心流”般的畅快感,是我非常理想和惬意的生活状态。


我想起了那天晚上,聊到半夜,尽兴归家,伴着习习凉风,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引用的是杜甫的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有朋友留言说,你写得太伤感了,不如写王勃的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都是好诗。唯独遗憾的是,我酒量不行。我们预想的局面是,扶着唐朝老师进酒店的门。结果,唐朝老师千杯不醉,我只喝了二两就直接倒下了。若不然,我也可以吟一句李白的“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或者“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然后一饮而尽。


中秋刚过,想起了唐朝老师分享的苏轼、辛弃疾写中秋的词,真美好。古人常常以明月寄托情思,苏州、武汉两地虽然相隔千里,但共此一月。此时此刻,你道我想到了什么: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市场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 zhicx#qq.com ,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