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唐实盘周记2023年3月11日纯洁版

返回首页 永远好奇的唐朝 唐书房 2023-03-12 00:01:05 👍赞 (0)

前言不好意思,周记发出来半小时后被和谐了,补发一个纯洁版。

由于很多朋友着急等着看,所以设置成过零点自动推送。你看文章的时候,我已经睡了,留言只有等明天上墙和回复了,晚安。朋友们周末愉快

本周交易

目前持仓

目前持仓:腾讯42%,茅台19%,洋河17%,分众12%,古B8%,美团2%。

下表除“当前股价”和百分比之外,其他科目单位为人民币亿元。




上期数据





注:①采用席勒市盈率估值的企业,不估算三年后估值;

②持股比例=持股市值/账户总值。在无交易状态下,该比例也可能因每只个股股价波动幅度不同,而发生小幅变化;

③仓位加总偶尔可能为99%或101%,原因是持股比例为四舍五入数据,例如10%代表实际仓位在9.50%~10.49%之间。

收 益

本周沪深300指数下跌3.96%,老唐实盘净值下跌约6.6%

2023年内沪深300指数上涨2.47%,老唐实盘净值上涨2%(四舍五入),年内首次落后于指数了。

老唐实盘年度收益率




老唐实盘滚动三年及滚动五年收益率




注①:老唐实盘年度收益率,按基金净值法收益率和资金加权收益率孰低取值,均不含新股收益。

注②:沪深300指数收益未包含成分股现金分红,年化收益率数据略有低估。

加回现金分红的沪深300全收益指数,2013年末收盘为2610.75点,今天收盘5383.15点,9.19年年化收益率8.19%;同期老唐实盘年化收益率24%。

老唐实盘vs沪深300指数




强烈声明

本文为老唐个人投资记录,文中任何操作或看法,均可能充满老唐个人的偏见和错误

文中提及的任何个股或基金,都有腰斩的风险。请坚持独立思考,万万不可依赖老唐的判断或行为作出买卖决策。切记切记。

重要事项

本周举国重心依然是会和会,各家子公司均无大事发生,所以本周的重要事项,基本上只是闲聊热点,各位当凑数的散打系列随便看看吧。

为了读来不累,强行分了几个小标题。

  1. 从两会行情开始聊起。

  2. 纯洁删除。

  3. 见证历史,美国硅谷银行破产。

1.从两会行情开始聊起

昨天下午四点多,我在小圈子里发了两条调侃所谓两会行情的帖子。




备注:由于发帖后外汇市场依然在交易。最终由于港币兑人民币汇率变动因素,导致账户净值昨天的实际跌幅是2%,不是1.7%。

故今天周记里的本周净值跌幅是6.6%,和发帖时说的6.3%略有区别。特此备注,以防部分认真的朋友困惑。

一周跌6.6%,看上去不小。不过这一周跌幅,其实还没有去年10月24日一天的跌幅大。





刚刚回看这天的情况,2022年10月24日当日净值跌幅超过了8%。

回看这篇文章时,意外地勾起了回忆。老唐去年7月提出的赌局:250万看老唐实盘,若有和老唐在书房的excel表格不符,老唐赔500万。

有效期只到今年六月底哦。这眨眼过去了八九个月了,居然没有一位大聪明试试??大失所望啊





是下列四条里有任何一条不符,老唐都赔500万哦——以去年7月16日、10月24日或者今天(2023年3月11日)为节点都可以的。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过了6月,白花花的500万就化成水喽哦




跑题了,咱回到两会行情话题上来——此时回看会前那些热炒的所谓两会行情,是不是觉得很搞笑?

为啥这么跌,你问我,我也不知。

我只知道,这种悲观情绪,去年10月底有,去年的此刻也有,更早的时间段里也没缺过。但故事的结局都是八九不离十,人性的变化轨迹基本一样。

去年10月24日那天收盘,老唐实盘净值是5.37,今天是7.32,涨幅36%——期间没有资金出入。

还有更早的悲观。大家还记得去年此刻吗?

去年315那天,不知道是啥惊天地泣鬼神、闻者伤心见者流泪的重大利空影响(完全没印象,还不如土坑酸菜记得清楚),股市也是暴跌。

书房里有那天的持股表




当日净值5.51。整整一年后,此刻7.32,涨幅33%。

还有更有说服力的例子。

书房有位叫云之上的朋友,本周二刨旧文,捞起书房2018年12月6日的文章,里面有当日老唐实盘持股截图——原文见《鸡汤一小碗》。




此时捞起这篇文章的价值在哪儿呢?

当日老唐在文内发了当日的持股截图。如果此刻再截一张持股图放一起,会发现三个有趣的地方。




上面这张是2018年12月6日的,下面这张是此刻的。




有趣之一:有趣之一:就这么个组合,从2018年12月6日到今天,什么都不做,翻倍有余,4年零3个月年化收益率19.6%。




注:①腾讯期间的每股分红,包括5.4港币现金和京东及美团股票。此处京东和美团均按照最保守计算方法。

京东以我实际卖掉的价格221.9港币计算,每股记录分红221.9/21=10.56港币(21股腾讯得1股京东),美团假设到3月27日到账时股价为0计算。

最终每股腾讯期间分红,记录为5.6+10.56+0=16.16;

②古井贡B,每股期间分红人民币6.7元,按照此刻的汇率0.8812折算为7.6港币。其他持股为期间真实人民币分红,不涉及折算。

有趣吧?前几天还有朋友在书房文章下面留言,说12%的年化收益不容易,基金经理长期收益10%以上的也是寥寥无几。我当时调侃说,那是他们太勤快了造成的。

你看,这4年多的持股不是马后炮。难吗?这不能说是沾牛市的光吧?

这4年多,那可是贸易战、反那啥、抗那啥、俄乌对打……啥也没缺过。就这,19.6%的年化收益率,只要求你坐得住,够懒就行

那天,老唐实盘净值是3.07,啥也不做的话,此刻净值应该是3.07×2.14=6.57。

此刻实际净值是7.32。意味着中间卖出茅台、分众和海康,以及进出陕煤、加仓腾讯、折腾指数基金和美的啥的,一大通捣腾只增加了(7.32-6.57)/3.07=24%的收益。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巴神那句略带不雅暗示的名言:我用屁股赚的钱,比我用脑袋赚的钱多的多

有趣之二:这个组合的前后股价对照,在大部分朋友的直觉里,是值得鄙视的。

我甚至能够感受到屏幕对面的旁白:也就是茅台和古井B翻了3倍,其他还有啥?洋河海康连翻倍都没有,腾讯分众基本没涨,这烂水平有啥得意的?

年化19.6%,很满意,任何理智正常的人都知道这收益已经很难得。但看具体个股涨幅,会很不满意,会发现烂股一大堆,尤其是腾讯,四年又三个月一共涨了14%,有脸说??

不好意思,真有脸。股票组合的真相一直都是这样的,哪怕是世界顶级股神,也一定是牛股和熊股勾肩搭背前行的,所以巴菲特才58年年化19.8%。要一直都是全牛股,那他不得奔年化58%去啊?

所以,组合里经常有熊股才是正常人。见不得自己的组合里有熊股,那是自律的神仙;见不得别人的组合里有熊股,那是无知的傻蛋

更有趣的是之三:各位发现木有?2018年老唐持有6只个股,2023年老唐持有6只个股,跨度5年居然有5只个股是一模一样的。

唯一一只不同的,还是小企鹅强行送的,不是老唐选的。

这让老唐想起去年啥时候,书房有个人愤愤不平地留言,大意是:就这么几只破股,天天说年年说,码了无数文章,骗了无数打赏,太特么能割韭菜了,取关。

哈哈哈,此刻一看,还真是几只破股说几年,一点新意都没有。更可气的是,绝大部分周记都是“本周交易 无”。老唐简直是啥也没干,光顾骗打赏了

我特别期望30年后,我持有的还是这几只破股,还是周周交易无,那就可就真得意坏了。

由此,你会发现,投资真没有什么神奇和深奥的。

投资不容易,但很简单。简单在于背后的原理清晰易懂,一点也不复杂。不容易在于真正按照这简单的原理去考虑问题,拒绝被屏幕上那些起起伏伏所诱惑,真不容易。

老唐这个笨笨,在投资领域前后混了接近30年,傻乎乎地四处撞墙,最终唯一走通的,让我在股市里愉快地赚到千万级利润的道路,就一条,就是我十多年来反反复复、变着花样絮叨的一小段话:




十多年可不是随口瞎说的数字。现在找到的我12年前的嘚吧,其实也是同样一段话。




便宜,也许不那么容易确定。但贵的不明显自己觉着划算,其实并不难识别。

甚至包括对持股企业经营情况的预测,如果你能像我一样,放低对自己的要求(男人何苦为难男人),它真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至于有些朋友担心的,万一买到乐视保千里之类的企业,呆坐不动会归零的难题,实际上,你如果真的是以入伙心态去思考买入,你买中乐视保千里的概率几乎为零。

买中这类股的,哪个不是抱着击鼓传花心态来的?正因为自己一肚子鬼算计,才会不小心被鬼算计。咱们想想是不是?

本周披露的另一个数据,或许能够推动那些认为努力工作比股市投资靠谱的朋友,重新思考人生的战略问题。

昨天,央行发布了最新的货币供应量数据。截止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75.52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创7年新高。

广义货币M2,可以直接理解为我们常人思维里的“钱”。它是纸钞、硬币和各种存款的总和,大致就是直接可以作为支付手段的那些“钱”。

我们回看30年前的1992年末,当时全国广义货币总量是1.52万亿。到2022年末,增长到266.4万亿,30年175倍,年化增长率18.8%。

而1992年末,我国GDP总量为2.72万亿。2022年末GDP总量121.02万亿。30年44.5倍,年化增长13.5%。

广义货币是钱,GDP是物品和服务,差额就可以简单粗暴的理解为通货膨胀。

钱的增速超过物品和服务数量质量增速,就体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涨。

这个差额数据在这是5.3%。它意味着你手头的资产,如果期间回报低于此数,你实质上就是每天忙的屁颠屁颠地给别人打工。

你负责赶地铁挤公交流汗受委屈,别人则日夜从你的银行账户里稳定提款。不具备投资思维的人,就这样陷入越忙越穷、越穷越忙的尴尬境地。

这不是世界长错了模样。世界一直是这么运作的:法币时代,现金是100%确定会亏损的资产。这是任何成年人都应该有的常识。

你若没有,你就只能享受24小时人盯人背靠背、对口打劫的待遇。

2.纯洁环节。略

3.见证历史,美国硅谷银行破产

让我们围观一个美国人的头痛事。

这几年,总感觉一直在忙着见证各种历史。这是近因效应,还是我们这伙人真就是这么重要,这些史诗级大事必须要我们亲自见证?

硅谷银行,一家40多年一直运行良好的银行,美国第16大银行——以我国银行业排名论,第16大银行大概相当于光大银行或平安银行的地位吧。

8号硅谷银行股价还有268美元呢,9号暴跌60%直达100美元(连带影响美国股市银行业指数整体暴跌8%),9号盘后再来个腰斩有余,10号直接宣布破产,由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后,账户存款余额在25万美元以下的不受影响,周一就可以提款。25万美元以上的(硅谷银行没有个人储户,全是企业和机构)认账+没钱,最终能拿回多少,看资产回收和处理情况。

这可真是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

看了一下相关报道,逻辑倒也不难懂。硅谷银行在美国资金宽松的时候,吸收了硅谷大量科技企业的存款,平均利息支出约0.25%。

然后不能让钱在账上闲着啊,银行不仅自己放贷,还大量买入市场上的债券类产品,平均收益率大概是1.63%,妥妥地赚息差,这是银行的账。

结果,人算不如天算,美联储持续加息,市场无风险收益率飙升至5%左右,债券类资产价格自然会暴跌——这个应该能理解吧:

假设有一份年利率2%的债券将于2024年3月10日到期,此刻市价100元。突然市场冒出来另一种债券,各种条件都一样但利率是5%,市价也售100元。

那么,2%的那个债券价格一定会暴跌,大致要跌到102/1.05=97.14才行(97.14买下来,一年后拿回102,回报率=5%)。

这是All cash is equal 的规律,是人的意志改变不了的。天量的套利资金会逼着它必须这么跌。

于是乎,硅谷银行持有的固定收益类资产价格暴跌,其浮动亏损额可能已经能把银行自有资本亏完了。

本来这种浮动亏损,是可以通过持有时间来慢慢化解的。但一方面由于美联储加息,导致现有短期存款及新增存款的利息成本提升;

另一方面由于疫情影响,硅谷风投规模萎缩,大量中小科技企业需要提取它们的存款来维持企业的日常运转和投入。

二者叠加之下,硅谷银行就不得不被迫在此时变现部分资产,换取现金应对储户提款。浮亏就这样变实亏,必须在利润表上现形。

这种情况下,硅谷银行不得不宣布融资以应对现金的匮乏。此消息一出,金融行业反身性展示的淋漓尽致。

再纯洁的人儿,此刻也知道应该尽快把自己的存款提出来,存去别家银行。于是,一瞬间,银行崩塌,股价断崖式下跌。

事情不稀奇,但里面比较有价值的几个教训是——你看,又是看别人吃一堑,让自己长一智的好机会:

第一,说到底还是短债长投的期限错配造成的。

债(储户存款)是随时有权提取的短期债务,而钱已经拿去放贷或买入了其他期限较长的债类产品,此时期限错配已经形成。

然后银行就必须寄希望于短期的有出有进,能形成另一个平衡,或者资产价格持续有利于自己且具备良好流动性。

一旦这两点出现问题,巨大的风险立刻就来临了。银行的风险一旦出现,它就不是一家银行的风险,它有巨大的传染性。

最简单的传导链比如,硅谷银行持有的那些债类资产,不等硅谷银行抛售,价格就可能大幅下跌。因为市场其他投资人,会因为预期有抛售而提前抛售,从而短期内自我实现。

再比如,作为硅谷最有名气,也一直致力于服务硅谷企业的银行,毫无疑问会有大量硅谷企业、风投基金的款项存放在硅谷银行。

该银行一旦破产,仅仅是预期这些企业会遭受损失这件事,就已经足够让这些企业遭受损失了。

这些离我们倒是很远。国内能受波及的,可能也就是硅谷银行和浦发银行合资的浦发硅谷银行了(2012年成立的)。

但浦发硅谷银行是一个独立的合资银行,资产负债和美国硅谷银行是隔离的。最坏情况也就是该行50%股权易主,不至于会影响该行及浦发银行本身的经营。

第二,作为一家口碑一直比较好的知名银行,掌舵的银行家照样没有提前预期到美联储的持续加息行为和力度,且没有对此做出足够的压力测试和预案。

由此可以推想,以你我这点芝麻末儿一样的金融知识,妄图去预测这些东西,不管说的多么头头是道,可能正确率比瞎蒙只低不高。

知道了这个,手机里弹出的那些长篇大论的宏观预测,甭管谁说的,小胖手一抹,滑过去,又省时间又省头发、还不耽误事儿。

第三,最搞笑的是,顺带看到了“美国最受关注的银行业分析师”暴跌过后,对媒体发表的关于硅谷银行的乐观观点——半天后硅谷银行破产了

这真是闪电般的打脸速度,哈哈。媒体报道原文如下:

美国最受关注的银行业分析师之一、Odeon资本集团的资深银行业分析师迪克•波夫(Dick Bove)也认为,人们对硅谷银行困境的担忧以及对整个银行业的担忧都被夸大了,没有理由感到恐慌。


“我认为硅谷银行目前的状况远没有市场想象的那么糟糕,”Bove表示,“从我今天交谈过的客户来看,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是‘雷曼兄弟’……它不是‘雷曼兄弟’。它不会破坏美国银行业的稳定。请试着告诉股市里的人。”


作为硅谷银行一直以来的关注者,他强调,他仍对硅谷银行的财务实力充满信心:“看看资产负债表吧。它是否债务过重?不。它是在支付共同红利吗?不。它的贷款比证券多吗?不。它是否拥有可观的现金头寸?是的。”


波夫声称:“如果有什么资产负债表被认为是防御性的,那么这家银行就有。他们建立了足以令它们生存下来的资产负债表。然后他们会回归的。他们会强势回归,但也许这个时间点不是在下周、明年甚至两年之后。”

本周运动

本周跑步4次,合计20公里(其中成功忽悠我家领导同跑两次),散步4次合计不到20公里。




周六同口径除皮净重84.9公斤,环比下降0.8kg(175cm)。

祝朋友们周末愉快

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市场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 zhicx#qq.com ,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