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唐中翻中之:金融资产减值新规

返回首页 永远好奇的唐朝 唐书房 2020-05-11 20:20:00 👍赞 (0)
延续上篇《老唐中翻中之:金融资产分类加强版》,继续说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另一个重要变化:
金融资产的减值计提,从过去的“已发生损失法”,改变为“预期损失法”。 
准则这项改变,是要求企业考虑金融资产未来预期信用损失,更加及时、足额地计提减值准备。 
其变化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区别来。 
过去旧准则,减值是对资产已发生损失做账目上的承认。
比如谁欠公司的钱,到期没有还,那么风险暴露,损失发生。
公司此时根据这个事实,依据公司历史数据、行业经验或某种模型去判断这个损失涉及的具体数额。 
而新规则里带有“预期”两个字,就代表着公司需要在损失发生以前,就提前观测到的新信息(若有)做出判断,并做出“资产是否需要减值,需要减多少”的报表记录。 
金融资产里,涉及减值的主要是瘫子(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和菜粽(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债权类金融资产)。
其中,与新规关系最大的主要是各类应收类资产,涉及对欠债方的偿债能力和意愿的变化做判断。 
新准则对应收类资产减值的影响,应该怎么理解呢?老唐举个简单粗暴的例子: 
假设海康威视销售一批价值1000万的设备给某客户。根据合同,客户支付40%款项后公司发货,客户收货后3个月内付清尾款。
当海康将设备全部交付客户后,账面就产生了一笔600万元的应收账款。 
结果这个客户收货后几天,仓库意外着火,数千万存货毁之一炬,并造成数名人员伤亡,老板也因此被公安控制。
因为没有投保,客户没有能力承担损失,企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按照过去的旧规则,因为这笔应收账款还没有到最后付款日,未发生违约事实,所以无需计提减值准备。 
但按照新规则,海康公司应自获知客户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起,即便没有到最后付款日,也应该计提减值准备了。
因为按照常识理解,海康管理层有足够的理由“预期”该客户“信用”发生变化,导致这笔应收一定会产生“损失”。 
这就是“已发生损失”和“预期信用损失”的简单粗暴理解。
但问题的难点是,并不是所有的信用变化都这么简单明了。 
企业在实际经营中究竟如何去判断对方的信用变化,新规中以逾期区分应收账款的标准,和过去的以账龄区分的标准到底有什么区别?
今年公司按照规定作规则切换时,会不会乘机搞小动作,导致报表数据被美化呢? 
这是投资者此时真正关心的问题。
这几个问题,专业书籍里表述的一般都高深莫测。但按照老唐的理解,企业实践运用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属于一捅就破的窗户纸。 
按照准则规定,(非金融类)企业不含重大融资成分的应收账款,计量预期信用损失时,可以运用简便方法。
对于应收账款的预期信用损失,企业可参照历史信用损失经验,编制应收账款逾期天数与原计提比例的对照表,并以此为基础计算预期信用损失。
老唐注:银行、保险、券商等金融类企业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它是说新准则的应收款项减值准备,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细化。新准则的计提比例,依然是从原账龄法历史数据中演化出来的。 
让老唐继续以海康威视举例。
【注:我的持股公司里,茅台腾讯洋河古井四家公司,由于强悍的商业模式,应收账款很少,不具有代表性,只能海康分众二选一来做样板。
分众年报里这张表跨页了,不好截图,于是选了海康。没有其他意思表达,请勿误解 

海康威视2018年年报里,应收账款的坏账计提,是按照不同账龄界定计提比例的,如下表:

2019年年报,如何从账龄转换成预期信用损失呢? 

首先根据公司应收账款的历史数据(可以选过去三年的,也可以选过去五年的,或者其他时间段。但一旦选定,以后不能轻易变),计算出每一个级别的迁徙率。 
所谓迁徙率,指过去的历史上,总体会有多大比例的1年以内的应收账款,变成1年以上的应收账款;1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又有多大比例变成2年以上的……以此类推,一直计算到有多少比例会变成5年以上的。 
我们假设这五个数据分别是5%,20%50%70%90%——注意,这只是老唐随手写的示意数据
这个迁徙率,代表正常的应收款会有5%变成1年以上;1年以上的应收款会有20%变成2年以上……以此类推。 
由于5年以上的应收账款,计提比例是100%——即公司假设对方但凡能拖欠五年,就确定打水漂了。
【注意,100%计提并不代表这笔帐消失了。债权依然存在,依然会继续追索。只是从保守的角度,不再将其视为资产】 
我们假设的是4~5年的应收账款迁徙率为90%,意味着4~5年应收账款总额E(账面原值),按照公司历史数据观测,只有10%能收回来,90%会继续拖成五年以上。 
因此,对于E所需要计提的减值准备(或者叫坏账准备)就是E×90%×100%=90%E
再算3~4年的应收账款,假设账面原值为D,历史数据显示迁徙率为70%
意味着有30%能收回来,有70%会变成4年以上应收账款,然后这70%里的90%会全部损失。所以它所需的坏账准备就是D×70%×90%=63%D 
以此类推计算各段坏账准备,然后加总得出总计提=90%E+63%D+31.5%C+6.3%B+0.315%A。 
本期总计提和上期总计提之间的差额就是当年计提,是计入利润表“信用减值损失”的费用,会减少当年报表利润。 
本次切换后,如果公司认为迁徙率发生变化了,需要拿出自己判断变化会发生的证据,并经过会计师事务所认可。
这是针对打包组合计提的规则变化。
另外,如果公司有金额较大的单项应收账款,有一定坏账风险,且对当年公司净利润可能产生较大影响,公司可以单独对这项重大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
针对单项计提的规则,新准则没有改变,继续沿用旧准则要求。
这次调整最大的变化,是原来正常范围内应收不需要计提坏账准备。
类似分众传媒0~30天的应收账款,原计提比例为0%

新准则之后,不可以了。所有应收都需要计提。 

新规则里把过去的以账龄界定,改成以“逾期”界定,两者有微小区别。这微小差别,作为投资者知道区别就行了。 
所谓账龄,就是财务上记录这笔应收账款的时间。
这个简单易懂,按照合同约定,商品、服务或工程交付后,对方就应该付公司款项了,此时记录一笔应收账款。
以此时未开始,可以计算账龄了。 
但实践中,只有少数拥有强大优势的企业,可以一手钱一手货,甚至需要预付款。
大部分普通企业的商业活动,并不是交货就收钱。往往需要给买家一段账期(比如一个月或三个月甚至更长)完成付款。
逾期,就是从超过合同规定的最后付款日次日起算。 
据说所知,目前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账目,还无法准确对应每笔应收账款的付款截止日,所以逾期和账龄目前大多是混用的。
新准则只是指引大家以后要积累付款截止日的数据,并逐步转用逾期天数来统计。
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避免在逾期和账龄两个概念里浪费时间。 

这种简易处理法,仅针对非金融企业与主营业务相关的应收账款。

企业通常还会有些与主营关系不大,无法同口径对比的其他类型、偶发性的应收账款(主要是其他应收款和长期应收款科目)。
这些应收款,因为是偶发的、情况各自不同的应收,所以无法直接套用其他应收款的历史迁徙率和损失率数据。 
这些账款又怎么去判断和计提预期信用损失呢?
准则规定,对于不能使用简易法的其他应收款,需要采用预期信用损失三阶段法进行计提。
三个阶段是:第一阶段,信用风险未显著增加;第二阶段信用风险已显著增加,但尚未发生信用减值;第三阶段,已经发生信用减值。 
这三个阶段的划分,标准一大堆。理论上公司要随时关注欠款单位的支付能力变化。
比如随便摘一家公司的标准用语(摘自古井贡酒2019年年报)
本公司考虑的信息包括:
A.信用风险变化所导致的内部价格指标是否发生显著变化;
B.预期将导致债务人履行其偿债义务的能力是否发生显著变化的业务、财务或经济状况的不利变化;
C.债务人经营成果实际或预期是否发生显著变化;债务人所处的监管、经济或技术环境是否发生显著不利变化;
D.作为债务抵押的担保物价值或第三方提供的担保或信用增级质量是否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变化预期将降低债务人按合同规定期限还款的经济动机或者影响违约概率;
E.预期将降低债务人按合同约定期限还款的经济动机是否发生显著变化;
F. 借款合同的预期变更,包括预计违反合同的行为是否可能导致的合同义务的免除或修订、给予免息期、利率跳升、要求追加抵押品或担保或者对金融工具的合同框架做出其他变更;
G.债务人预期表现和还款行为是否发生显著变化;
H.合同付款是否发生逾期超过(含)30 日。

但事实上,最常见、最容易被采用的标准,简单粗暴,就是H——过了付款截止日期30天还没收到钱,踢出第一阶段。

作为投资者,知道这个足够了,其他都是专业人士玩的政治正确,为了从文字上穷尽可能

这三个阶段的界定,对于公司利润表会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在第一阶段的时候,公司计提坏账准备,只需要考虑对方12个月内赖账和损失概率。
踢出第一阶段后,公司需要计算这笔款项存续期内,全部的赖账和损失概率。 
因此,踢出第一阶段,会导致该笔应收款的坏账计提大幅增加,减少公司当年利润数据(减值是利润表里的费用支出)。
然后,处于第二阶段的其他应收款,出现一些证据,证明对方的付款能力和意愿大概率会出问题时,需要从第二阶段踢到第三阶段去。 
这些证据,会计准则里这样表述的:

金融资产已发生信用减值的证据包括下列可观察信息:

(一)发行方或债务人发生重大财务困难;

(二)债务人违反合同,如偿付利息或本金违约或逾期等;

(三)债权人出于与债务人财务困难有关的经济或合同考虑,给予债务人在任何其他情况下都不会做出的让步;

(四)债务人很可能破产或进行其他财务重组;

(五)发行方或债务人财务困难导致该金融资产的活跃市场消失;

(六)以大幅折扣购买或源生一项金融资产,该折扣反映了发生信用损失的事实。

金融资产发生信用减值,有可能是多个事件的共同作用所致,未必是可单独识别的事件所致。”

看上去很多主观判断,投资者很难及时跟踪。幸好,以我的个人理解,第二阶段有没有变成第三阶段,关注价值不大。

直接信任公司披露信息即可。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第三阶段和前两个阶段的主要区别是: 

处于第一和第二阶段的各种应收,计算其利息收入的时候(如果有),是以账面原值×实际利率得出结果,计入利润表。 
第三阶段的,用账面净值×实际利率得出结果,计入利润表。所谓账面净值,就是账面原值减去计提的坏账准备。 
由于其他应收款科目,大部分是一些诸如关联方借款、预支差旅费、保证金、押金等信用风险相对较低的金融资产。
仅仅是原值和净值的差异,还要乘以利率(如果有)对公司利润表的影响微乎其微。 
管理层和会计师事务所在这上面联合造假完全没有性价比,所以造假可能性非常小。
甚至有很多公司为了躲避会计师事务所的叨逼叨逼,干脆来个矫枉过正:只要过期30天没收到钱的,直接飞起一记香港脚,从第一阶段过顶长传到第三阶段了事。 
最后,还需要知道的是:这些预期信用损失当年产生的计提从以前的资产减值损失科目里,单独分出来披露了。在利润表的名字叫“信用减值准备”。 
下一篇,我想再整理一下新收入准则和新租赁准则带来的一些财报新科目的变化,比如合同资产与应收账款的异同,合同负债与预收账款的异同,使用权资产和租赁负债的含义等。 
知道很多朋友必然要提问有关海康和分众的坏账问题,细节等我写完下一篇之后再找时间说。
这里先说个结论:在我看来,海康和分众目前的坏账计提都是保守可信的。 
另,后天腾讯要发一季报。
一季报基本形态估计就是:经营利润确定增长。投资方面由于一季度末正好是股市暴跌尾声(截至现在已经收复大部分失地),可能有数量不详的负面冲击,对企业估值无影响。
文末再次强调:老唐非科班出身,没从事过任何和财务有关的工作。财务知识完全来自于投资过程中的自学,完全可能理解有错误或者不全面。
书房里资深注册会计师不少,经验丰富的财务工作人员也不少,如果发现老唐的表述有错误或疏漏,请完全不用考虑面子问题,直率指出即可。
预先表示感谢,谢谢谢谢 

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市场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 zhicx#qq.com ,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