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唐实盘周记20220423

返回首页 永远好奇的唐朝 唐书房 2022-04-23 20:22:00 👍赞 (6)
本周交易
目前持仓
目前持仓:腾讯37%,茅台21%,洋河18%,分众8%,陕煤9%,古B7%,另有观察仓海康威视和福寿园不计。
下表除“当前股价”和百分比之外,其他科目单位为人民币亿元。
上期数据
注:①采用席勒市盈率估值的企业,不估算三年后估值;
②持股比例=持股市值/账户总值。在无交易状态下,该比例也可能因每只个股股价波动幅度不同,而发生小幅变化; 
③仓位加总偶尔可能为99%或101%,原因是持股比例为四舍五入数据,例如10%代表实际仓位在9.50%~10.49%之间。  
收 益
本周实盘净值下跌约4%。
2022年内收益从上周的-11%,变成本周的-15%(四舍五入)。
注①:老唐实盘年度收益率,按基金净值法和实际收益率孰低取值,均不含新股收益。
注②:沪深300指数收益未包含每年2%左右的分红,年化收益数据略有低估。
实盘与沪深300指数对比图
强烈申明
本文为老唐个人投资记录,文中任何操作或看法,均可能充满老唐个人的偏见和错误。文中提及的任何个股或基金,都有腰斩的风险。
请坚持独立思考,万万不可依赖老唐的判断或行为作出买卖决策。切记切记。
重要事项
  1. 疫情管控及其他。
  2. 多项宏观利好继续释放。
  3. 海康年报及一季报相关补充。
仅对持股和交易感兴趣的朋友,读到这里可以退出了。后面是对上述事件的展开,无新内容。
1.疫情管控及其他
本周,伴随着上海没什么起色的疫情控制,尤其是在京东向上海派出大量车辆和人员后,依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打通“最后100米”,加上无法彻底清零的上海市重要区域「评论区」和重要商圈「朋友圈」里大量涌现的基层劣迹显示,中国最繁华的都市距离复苏似乎还有很遥远的距离,市场信心正在向冰点下坠中。
外围的层层加码防控,正在被英明的政策制定者注意到。一个一个伤害中国经济的物流堵头,已经“逐步”在做切割和疏通了。
——亲测3月底在京东买的东西,到今天还没有物流信息。收货地是苏州,不是魔都啊!难以想象这家以物流速度著称的企业究竟遇到了什么!难以想象中国的电商和物流行业究竟遇到了什么?!
本周农业部和卫健委居然联合发文,严禁以防疫的名义禁止农民下地干活。这大概也侧面反映了“一小撮”基层执行者魔幻成什么了。
或许未来的某天,我们能够看到在某科幻小说里遇到《有关严禁发文去严禁某机构发文严禁民众从事某严禁活动的通知的通知》,作者若给那个地方起个名字叫魔都,一定会逗的很多老读者含泪一笑。
上海这情况,咱们的小分分无疑是受打击最大的,这是疫情刚起时老唐写过的局面。
目前就是疫情持续恶化的结果。我正陪着分众、陪着江南春一起为天灾人祸付费。
这也没啥好说的,负能量不合适说。想说两句正能量,脸皮又不够厚。所以还是选择沉默了。
至于市场操心的奥密克戎怎么发展,中美口水战,俄乌实战,二十大会何影响,反垄断如何推进,A4纸还有多少张,中美国债利率倒挂下央行还有没有降息空间,人民币贬值趋势是否已经逆转等等,我都不操心。
倒不是说它们不重要。每个课题都宏大且重要,只是我有强烈的自信告诉自己:就算我操碎了心,操白了头,也想不出任何有价值的、能够辅助做出投资决策的结论。所以,就不去费神了。
今天早晨和朋友们闲聊时,书房有位叫@唐门~拳道(王) 的朋友说了一段很有道理的话,我认为合适分享给大家。
他说:“我们看到了好的一面,就会认为以后就是往好的方向发展。而我们看到了坏的一面,在潜意识里认为以后往坏的方向发展。人们考虑事情习惯性的以直线性思维思考,而事情发展却是螺旋波动的。”
是的,人类的大脑习惯以线性思维去考虑,但事情的发展其实是螺旋式波动的。一片灰暗的时候看见灰暗很容易,但同时还能够看到灰暗背后那道光的人,就是强者,就会是赢家
就好比最近一年多股市下跌很厉害。以沪深300指数为例,自去年春节后开盘第一天就开始跌,从当日(2021/02/18)开盘5930.91点一直跌到现在,最低是3月15日的低点3942.86,次低是昨天的3953.72,跌掉1/3。
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朋友的市值回撤都很大,加上最近灰色信息那么多,自然而然地对股市非常失望。尤其是入市比较短的朋友,老是感觉自己吃肉没赶上,尽赶上挨揍了
但事实真相不是这样的。入市早的朋友,一样也逃避不了“挨揍”的过程,只是有些人揍着揍着就富了,有些人揍着揍着就散了。
回看最近十来年的沪深300指数,我们可以发现,最近十来年里,沪深300指数有三次从五千多点掉下来。
2008年那次是全球次贷危机引发的大跌73%(老唐在2500点左右入场挨揍,最大挨揍幅度超过1/3),2015年那次忘记了是什么引发的,在一片千股跌停的哀叹声中,大盘整体下跌约45%,老唐实盘全程满仓在场,一个小拳拳也没躲过。
相比而言,本轮跌幅截至目前还远远小于前两轮。就算按照几年前45%的那轮跌幅折算,也大概相当于3260点附近才大致相当,这比此时的4000点还要低20%呢!
说这些,不是要去预测大盘会涨还是会跌,或者股市什么时候能够见底——朋友们都知道老唐从来没有能力预测这些的。而是说这种下跌不是啥稀奇事,过去发生过,甚至发生的更悲观、更厉害。
虽然我们现在已经记不清楚当时发生了什么,也淡忘了当时的痛。但从下跌幅度我们其实可以反推,当时的舆论环境可能比今天还要恐怖。但结果如何呢?
结果究竟如何呢?只要理念正确,心态平和(焦虑也不解决问题,再焦虑不涨还是不涨,预测不出来还是预测不出来),最终都是舒舒服服赚钱,而且一定是年化收益率远高于理财。
拿老唐实盘来说,2015年5380点时老唐实盘净值大约不到2(即5380点时账户最高市值/2014年初市值),今天呢?沪深300指数4000点,老唐实盘净值6.16——已剔除新增资金及其收益的影响,且不计算新股收益。
这数据不是拿来吹嘘自己多厉害。老唐不厉害,水平相当一般,选的股票除了少数正确的,剩下都是错误的,除了赚钱的剩下都是赔钱的
商业世界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优秀的企业自然会适应环境的发展,并从变化的市场当中,找到自己的盈利点,获取(相对于其他企业)更好的收益,并由此得到市场资本的追捧,从而让市值增长也超越平均水平。
正如彼得.林奇所说:“60%的正确率就足够你在华尔街创造一个骄人的业绩纪录了”,投资领域里一个超越平均的案例,往往可以覆盖很多个错误的选择。
就好像网上很多键盘高手喜欢说的那样“老唐还不是押中一个茅台?!”。
是的,2015年6月茅台股价最高才290元(未复权,下同),并且在3个月内跌到最低166.2,跌幅约43%,也没比大盘好到哪儿去——老唐全程在场,且茅台是第一重仓
但是,此时回看,无论是290还是166.2的持有者,都有非常令人满意的回报——加上现金分红,只是赚1060%和赚692%的差异。
对于这类优质企业而言,每次危机都是天赐良机,是投资者未来大赚的根源。
其实不仅是茅台从2015年6月最高价到今天有692%的获利,回看老唐实盘所有的持股公司,除分众当时还没回归A股之外,其他所有个股相对于2015年6月最高价,全部都有令人满意的回报。
其中腾讯(+117%,计算方式:当前股价/2015年6月最高股价-1≈117%,下同)、洋河(+100%)、古井B(+260%)、海康(+108%)、陕煤(+70%)。
它们在指数比2015年6月高点低25%的今天,股价均远高于当时的最高价。这就是优质企业对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也是我们依赖优质企业组合去战胜市场平均水平的信心来源。
如果去看年化收益率,就算跳过年化收益率超过34%的茅台不算,最差的陕煤年化也有约8%,最好的古井B年化收益率超过20%,都是远超类现金资产的收益率——均按照2015年6月最高价为成本,并按完整7年折算。
这些收益率的获得,不需要会逃顶,不需要会抄底,不需要能看出天下大势、宏观松紧、核心政斗,只需要静静的坐着,不恐惧不慌乱,仅此而已。
然而我们也必须要明白,这良好的回报离不开书房里反复嘚吧过的几个基本原则:留够生活费用,只用长期资金投资,远离杠杆,不梭哈单个行业,更不赌单只个股(单只不超过40%),严格确保自己投资的企业本身的盈利能力优于类现金资产。
之所以要坚持这些原则,还是因为巴神那句话:“资本市场什么离奇的事情都可能发生,我们要做的就是保证在最离奇的事情发生后,我们依然能够活着”。
比如,昨天我和部分朋友聊天时说到,如果2026年小企鹅的经营一切正常,但股价就还是250左右,你会如何?会不会大骂价值投资不灵,或者大骂老唐坑人、骗子、庄托?
灵魂追问哦!细细拷问自己,面对真金白银的压力,一个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的投资者,绝对不应该用一句“绝对不可能”麻痹自己。
有什么不可能?20年670倍的大牛股亚马逊,过去可也经历过六年时间还亏70%的“惨痛”时段的。
亚马逊能这么走,为什么小企鹅就绝对不会?——当然,相比持续亏损的亚马逊,一直有真金白银盈利的小企鹅,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确实要低得多。
多用这种极端假设拷问自己,对自己在股市长期生存和持续获利非常有帮助。
只有平静的时候思考过这些,面对冲击(比如本周的疫情和某些超越想象的魔幻对策)才会不惊慌、不乱来,才能在平静状态中生活,并信心十足地等待财富的必然来临
2.宏观利好继续释放。
上周周记里就有一段小标题,是“宏观利好政策集中释放”,谈了①统一大市场;②证监会等《进一步支持上市公司健康发展的通知》内容干货;③降准等相关利好。
上周周记里,老唐也瞎蒙了一把,说这些利好的作用可能微乎其微。本周市场的确没什么起色。相对应的,利好政策还在继续释放。主要有:
①证监会召开机构投资者座谈会。
4月21日,证监会召开机构投资者座谈会。对会议内容实施脱水后,核心其实就一句话:用好用足权益投资额度,进一步扩大权益投资比例。完毕。
先用口水鼓励机构进入,机构听话,措施奏效,哦耶!不起效,下一步就是要求国有资本起带头作用;还不行就是国家队亲自携资金下场。历史轨迹大概就是这么个惯例,我们看看这次会不会例外
②证监会副主席释放关于中美审计底稿问题进程的利好信息。
4月21日晚间,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说:
“关于中美审计底稿问题的谈判进展非常顺利。中国证监会谈判团队与美国谈判团队一周一次视频,逐步将细节落地。很有信心未来达成协议,让PCAOB能够合法合理地进行审查。关于中概率退市的不确定性,相信很快就会移除。”
副主席用“进展非常顺利”这样的词汇,且直接说了结果就是“让美方能够合法合理地进行审查”,我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
③外管局新政。
4月2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外管局将会出台XXX政策。
里面和股市有关的原话是“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投资我国证券市场”——这也不需要中翻中,是生怕读者看不懂的大白话了。
④养老基金。
4月2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这对股市来说,是一个短期没啥用,但长期作用巨大的重大改革。
改革政策简单说,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建立一个唯一的个人养老金账户——“都可以”的意思是也可以不建,这和强制的五险一金不同。
这个养老金账户,在你退休之前只能存、不能取,但你可以掌控投资方向——目前可以投资银行理财、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赚赔都归你或你的继承人。
这个账户有什么好处呢?看两张截图就明白了
假设一个人25岁到60岁之间,每个月向养老金账户里投入1000元,直接买成指数基金,若35年年化收益率8%,60岁退休时,账户总值230万。
假设你不设这个账户,若你的个人所得税率是20%,即每月的1000元会被税务局收走200元——个人所得税率现在最低是20%,最高是45%。
你拿到800元后自行投资,假设仍然是35年8%回报率,结果是不到185万元。两者差约46万元。
最终提取的时候,应该还是要缴税,但税率及计税基数确定会有优惠,具体优惠政策现在还没出台。
我估摸着最后的税收应该大致相当于税务局拿走你建立账户所有年份里,没有扣的税款,举例就是这个持续缴纳35年的账户,最终税收总额可能是200×12×35=8.4万。
这样就可以简单理解为,你建立这个账户等于享受税务局每年提供2400元的无息贷款,一直持续到退休。
只要每个月不是到手的钱吃光花光用光的三光高手,这个强制长期投资、还有无息贷款的账户,当然应该建。
它是个(短期没啥用)长期利好的政策,因为虽然每个账户总量不大,但由于全国这么大的参保基数,总量会很惊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会流入公募基金(包括指数基金),它将会给资本市场带来长期持续的活水。
3.海康年报及一季报补充
上周末只看过海康的摘要。本周抽空看了完整年报和一季报,简单补充一点内容。
首先,今年海康首次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全新定位:智能物联。将公司定位为专注于物联感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的软硬件制造和集成服务商。这是海康对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全新定位和扩展。
其实在去年4月《海康的碎片化》一文里,老唐就曾这样描述过海康:海康已经不是安防公司,而是一家围绕机器感知,做数据采集、处理和运用的大数据公司。
正如年报里所说“当设备可以感知变化、连成网络并和人、物进行互动时,带来的改变可能是前所未有的,这种改变正在发生。”,海康未来的发展空间正在被重新定义。
海康2021年三大事业群,增速都不错。
同比增速其实比报表数据更高。
按照说明会上公司的解释:由于海康微影的热成像产品2020年算在三大事业部里,2021年增速较快,单独剥离出来放在创新业务里汇报。
如果将这个口径还原,三大事业部同比增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EBG同口径增速变成24%。也就是说,三大事业部同比增速全部都超过20%了。
八大创新业务,增速更加喜人。
已经有五个创新业务营收超过10亿,且为盈利状态。创新业务营收在整体营收中占比已经从2020年的不足10%提升至超过15%。
这八大创新业务中,萤石网络(智能家居业务)已经递交科创板IPO申请,海康机器人也已经启动分拆上市。
可以预测其他三个创新业务也会陆续进入上市流程,这无疑都是未来海康新的增长点,他们的上市带来的财富效应也是激发海康内部研发人员不断创新的巨大动力,从而让海康可以持续处于一种“吃着碗里的,煮着锅里的,种着地里的”的状态。
海康是一门优秀的二流生意。它的核心竞争力,我认为其实就来自《碎片化》三个字,感兴趣的朋友请翻回去阅读,老唐不重复只补充。
碎片化是海康的护城河,也是海康腾飞的枷锁。所谓碎片化,是客户的需求碎片化,是市场拓展的碎片化,是产品的碎片化。
海康有高达五万多名员工,其中一半是技术人员,年度投入研发费用超过82亿,其中68亿是研发人员薪酬。
这么大的一群人,研发和生产着约三万种硬件产品,加上后台支持这些硬件的软件和平台,这简直是一张无法想象的大网。
为何会如此?很显然,是因为客户的需求个性化,不同行业的客户有不同的需求,需要不同的产品组合,甚至是专门的定制。
有时候,很多客户自己可能也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很多需求完全是在系统组建和使用过程中,在和技术人员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地碰撞出来的。
它带来什么结果呢?首先,并没有一个什么标准化的产品让竞争者作为抓手,切入行业参与竞争;
其次这需要养着大量的员工,在长期的服务过程中持续和客户沟通,了解客户使用过程中的改良或新增需求,去一点点地磨合新产品。它决定了我们知道新产品一定会诞生(人类的欲望是无穷的),但诞生在哪个领域,何时诞生,根本就没有人知道,包括行业内最资深的从业人员也不知道;
然后,在一个巨大的现有客户数量的基础上,个性需求才有可能被合并同类项变成标准模块,从而低成本地成为新产品的组成部分。
这些因素就决定了,行业不会发生突变(不存在标准化软硬件产品,导致对手很难抓住要点,但同时也导致海康自己很难指数级成长),行业会更多地向规模最大(可以分摊创新成本)、研发投入最大(可以有更多资源去实现客户需求)、现有客户基数最大(合并同类需求产生新产品的可行性最高)的企业集中。
说它优秀,主要是整个管理层优秀,那篇碎片化的文章已经谈的比较细,我就不再重复。而说它是个二流生意,是因为它既受制于上游,也受制于下游,还很难避开同行的价格竞争。
受制于上游,所以这几年不得不大量增加存货,以避免陷于缺芯困局,同时还被迫尝试根据现有库存去实现系统功能的手法, 而不是先确定产品功能再确定采购。这就像此刻被封闭在魔都的朋友,吃什么取决于买到什么,而不是想吃什么
受制于下游,是因为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并不是客户(尤其是政府客户)一定需要的。
采购你的可以,采购有点差异的其他厂家产品也可以,毕竟需求本来就不是全部要满足或全部能满足,更何况采购决策者往往还不一定是软硬件的直接使用者。
这就决定了海康在客户面前面临一个尴尬:你是优秀,但我不一定要用最优秀的。
尴尬的结果就是优秀者,也只能比同行“略略”贵一点点,而且应收账款还比较高。这需要企业占用较大的资本,同时还有坏账风险。当然,海康的应收账款回收质量一直还不错。
太细的财报数据就不聊了,说说估值和买点吧。
按照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会上的分享,公司对未来几年的发展情况,比较乐观。按照海康管理层一贯的说话风格——参看《海康的碎片化》,我认为这乐观表述的可信度相当高,可能代表了行业内最专业、最接近真相的看法。
公司说「过去几年,公司一直承受逆全球化带来的压力,一直在做各种努力,以抵消一些负面影响。」
对2022年的预测是「谨慎乐观的,期待整个环境和海康威视逐季向上发展」、「21、22和23年是海康的三年机遇期,这三年我们还是比较乐观的」、「从产业竞争的环境来说,现在也在走向相对缓和」。
顺带提一句题外话,董事长和董秘在业绩说明会上有段话,特别合我的胃口
「宏观对企业的影响可能是非常大的,企业好或不好,很多取决于宏观、行业、产业、竞争环境等因素,越大的企业受到宏观的影响越大。但在微观上企业可以做很多事情……就像农民种田如何提高亩产量,(管不了老天爷,但)在育种、育苗、播种、施肥、浇水、除草等各方面如何做得更好,实际上有很大的空间」。
是不是和我们经常念叨的「宏观是我们必须承受的,微观才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如出一辙?
它传达了管理层冷静理智的头脑和从不怨天尤人的气质,一看就知道是同类人。
书房老朋友都知道,我从去年初高点卖出海康后,一直说这是一家好企业,只是估值贵了,没别的毛病。到上周为止,估值总算不贵了。
我目前没钱,暂时没有买入计划,所以本来不打算公开买点的。但一者问的朋友多,二者可能也是架不住想嘚瑟的心吧,还是将买点分享给大家了
非常简陋,没啥神奇的,仅供参考或嘲笑,不为投资负责哈!
其实就是年初按照2021年170亿净利润考虑的,然后对未来三年增速取值15%,所以2024年估算为260亿净利润。
因为海康属于二流生意,我对它的净利润做八折处理视为自由现金流。
三年后自由现金流的25~30倍为合理估值,拦腰一刀为买点,年中上调10%——全部是书房分享过的规则。
唯一的未知数,就是取值年化15%的增长率。结合管理层的分享口径,此时我认为这个估算基本合理。
看过后是不是大失所望?哈哈
老唐一直靠这种简陋的估值手法赚钱。套用一句网上流传的西点军校校训:如果一个蠢办法有效,那它就不是个蠢办法。——没去过西点,不知真假,但这句话挺有哲理的。老唐用的就是这个有效的蠢办法。
上周跌到36元多的时候,我已经有点蠢蠢欲动(33.1×1.1=36.41),只可惜口袋空空,只能吃瓜围观
本周运动
本周依然是除测核酸外,没出过家门。周内踩动感单车两次,单次约一集电视剧时间。
本周股票市值大跌,身上的肉肉却大涨,周六早晨同口径除皮净重87kg整(175cm),环比飙升0.9kg!
股肉双杀,惨不忍睹
祝朋友们周末愉快

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市场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 zhicx#qq.com ,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