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负油价奇迹谈确定性与仓位管理原则

返回首页 永远好奇的唐朝 唐书房 2020-04-21 20:20:00 👍赞 (0)

今天被刷屏的新闻,是昨夜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5月合约,历史上首次跌入负值,最低成交价低于-40美元,收盘价-37.63美元。 

这是石油贸易史上,第一次出现卖方向买方支付费用的奇迹。 

我模糊的记得不久前,大概在原油期货价格为每桶20美元附近时,市场有大量分析声称:

这个价格低于大部分产油国的开采成本(油本身价值已经不计了),不可能持续,是抄底良机。 

再后来,大概在跌破11美元左右时,收到更多的分析,说油价已经低于“全球所有石油生产商”的开采成本,必然不可能持续。 

谁能想到,它会跌到-40美元/

真是只要你活得够久,就能不断见证历史。 

这种历史是残酷的。故纸堆里埋着无数猜测价格的投机者尸体,也顺便掩埋了很多“投资”原油ETF的外行投资者。 

估计很多朋友都很困惑,为何会有卖家倒贴钱的现象存在。

以老唐对原油期货极为有限的了解,做个简单的中翻中吧。 

纽约商品交易所石油期货以桶报价,也就是市场显示的20美元或者-40美元,指的是1桶原油的价格,1手期货合约是1000桶:1桶=42加仑=158.98升。 

石油的生产和炼钢有点类似,很难随便停下来。

炼钢停工是个庞大的工程,要先将超过1500度的炼钢炉降至常温,而下次启动又要重新加温到1500度以上,一关一开成本巨大。 

石油停工也类似,开采商只能将油井封闭起来。而且其中技术要求还不低,且可能对油井品质造成巨大伤害,不是我们想象的放个炸药包、灌几吨水泥就可以搞定的。

所以如果预期只是短期的供大于求,石油生产商不会停产,他们要么将所产石油存起来,要么就低价卖出去。 

现在的难题是,由于疫情影响,全球石油需求持续下降。价格大跌的同时,主要产油国为维持国内经济所需,选择以量增补价损。 

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源源不断喷涌的石油,成了难题。

运输和仓储都需要费用,能够满足仓储要求的仓库成了稀缺品。

据说全球主要油库基本装满,万吨油轮满载石油在大海之上玩漂流。 

石油这东西,麻烦在于你还不能象牛奶一样,倒掉了事。倒掉或者一把火烧掉石油,涉及到的环保和处理费用,比存储代价更大。 

因此,对于今晚交割的原油期货多头而言,要么找个接盘侠把石油接过去,要么就补足全款(期货交易是保证金交易,保证金比例一般低于10%)然后租下仓库、支付运输费用,将石油从约定的交割库拖走。 

于是乎,这笔高杠杆的、短期必须结算、结算必须按照市价(哪怕市价是在一位疯子和一位傻子之间达成的)的投机活动,就只好面临史诗级的迎风一刀斩:

活久见的负价格就是这样形成的。 

期货市场的设计,连死扛的机会都不给你。

此时你想卖出5月合约,买入6月合约继续等待油价反弹?

抱歉,大家都是这么想的。所以,五月合约-37.63美元,六月合约20.43美元。 

想多扛一个月等油价反弹?可以,死扛费58美元/桶,付款先

而且,难题在于,如果未来一个月石油生产商不炸井,或者全球需求还是没起来,一个月后到期的六月合约会不会也跌成负数呢? 

以上是老唐的个人理解。因为老唐对原油期货没什么研究,若有理解不对的地方,欢迎内行纠错。谢谢 

让我们再次回味《巴芒演义》306页巴神的妙语:“资本市场,什么离奇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你要做的是处理好自己的事,力求在最离奇事件发生时,你仍然能够活着”。 

力求在最离奇事件发生时,你仍然能够活着。

是的,谁都知道,油价不可能长期在负数,不可能长期维持在低于生产成本之下。

但难题在于这个“长期”是多久?你有没有能力等到那一天的到来?

这件事情,对照《巴芒演义》第37回阅读,可能有更深刻的感悟。

尤其是文中凯恩斯那句:“市场保持非理性状态的时间,可能会持续到你破产以后。”

京东购巴芒演义当当购巴芒演义

负油价事件,《巴芒演义》第22回赌神索普的几个投资案例,第23回保罗.萨缪尔森对凯利公式杀伤力的论述,

第37回赌金者的命运,以及第38回巴菲特对指数基金观点的缓慢演化过程,

其实都是在反复论述投资活动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确定性。 

确定性越高的投资,就越值得用更多资金参与。

极端情况下,市场偶尔甚至会出现确定性100%的事情,那时不仅可以all in,甚至可以杠杆资金参与

反之,确定性越低,就只能用越少的资金参与。一旦违背这个原则,就可能在小概率事件中被消灭。

犹如赌金者遇到的十西格玛事件,萨缪尔森论证的在大概率赢的事件中输掉87%的凯利公式缺陷,以及近期的美股一周几次熔断、昨天的负油价等活久见、史诗级

拿我自己的持仓来说,其个股占比安排背后的核心也是这三个字:确定性。

确定性越高的企业,越值得给予较大仓位。 

茅台的确定性,我起码写过几十篇文章了。

它几乎是中国股市独一无二的存在,一方面销售受限于生产而不是需求(真正理解这点并不简单),另一方面可以很容易根据现有资料预测到四到五年后企业的大体业绩。

除了它,中国股市好像没有第二家企业有这样的特点。 

对于茅台的投资,研究深浅,对业绩的预测准确与否,其实都是小节。

对茅台在未来三五年的业绩预测,即便再最简单的研究者和最深入的研究者之间,也不大可能出现足以影响投资决策的差异。 

决定能在茅台上赚钱与否的关键因素,关键反而还是在投资的第一课“如何理解市场波动”。

被挡住的人,基本都是因为忙着猜测股价究竟会涨到多少,而不是权衡茅台股权和等量现金盈利能力的大小。 

正巧,昨天有位叫kaca的朋友,在一篇20189月的旧文《那些手持现金和债券的人儿,你可知你的损失有多大?》下留言。 

我点开留言时,刚巧发现前一条留言是当时一位读者质疑我为何600多还在加仓茅台?

于是我顺手回复了他一句:此时回看会有新体会吗?

(这是善意的学习敦促,希望不会被误解为打脸或得瑟

今天咱们不说茅台,说说我的第二大持仓股腾讯。

腾讯2019年报出来后,就一直有朋友希望我分析腾讯年报。但我反复看来看去,确实没有什么值得说的,都是之前说过的内容。

甚至去年11月份,当腾讯跌至我的估值表买点以下时(小于27500亿),我的文章里已经用到了这样的表述

“目前大约2.7万亿人民币的市值,估值上占不到市场先生什么便宜,能获取的就是企业的成长收益。不过,腾讯的成长在我眼里是一个高确定性的送钱时刻。” 

想起上篇文章里那位读者,留言论证我误导大家买分众,此时看到上面关于腾讯的话还略略有点后怕。

这要是错了,那比分众还惨,这不是误导,这分明是硬拽——再次提醒,老唐的分享可能充满误导和偏见,你一定要独立思考。

你没有为“硬拽”付费,老唐也不为所谓“误导”担责。切记切记

今天不说财报数据,聊聊为什么我会认为腾讯的增长是高确定性的送钱时刻?

等老唐摆出下面的思考路径后,你可能会大失所望:没啥神秘的嘛。并没有什么高深的认知,反而主要只是一些常识。 

市场里飘荡着一种偏见,似乎研究腾讯,必须要随时掌控某某游戏的日活、流水、用户时长,随时跟踪某款app的增长趋势,知道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劣,随时掌控和评估腾讯的最新投资方向等等,才算内行。

我倾向于认为这些说法属于故弄玄虚。 

理解腾讯其实很简单。

在我看来,腾讯就是一家以免费的通信及社交工具勾引住十亿用户,然后挖掘和利用他们的需求来挣钱的企业 

其通信和社交工具微信和QQ是生长一切土壤,他俩的职责就是“圈粉”。其他所有的一切,负责变现。 

变现工具,主要由六大部分组成:①游戏;②数字内容;③广告;④金融;⑤云;⑥投资。 

作为一名投资者,我个人认为只需要确认两点就足够支撑投资了:

①圈粉的土壤盐碱化没有?

②变现环节还有增长空间吗? 

第①个问题,稍微有过认真思考的朋友,都不难得出答案:目前看不见任何盐碱化迹象。

既没有其他更优工具替代,也没有谁有能力将超过10亿用户瞬间、整体地搬迁到其他工具上去。 

如果说更优工具或多或少还有可能,但完成社交关系网的搬迁,尤其是同时的搬迁(否则无效),完全想象不出来谁能做到,或者如何能做到。 

所以,在可见的未来,人们依然待在微信和QQ里的状况,很难改变。 

第②个问题,可以逐一看。

首先,会有人怀疑腾讯的游戏收入增长吗?

我从未玩过任何一款网络游戏(十几年前玩过pc端单机游戏),但我知道游戏人群在不断扩大,付费人群在不断扩大,付费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全球最挣钱的前十款游戏里,有五款是腾讯出品。全球顶尖的游戏工作室,大部分或是腾讯内部的,或者腾讯入股的。 

游戏的增长,除了单个玩家付费能力的提升之外,明摆着的来源还有两处:一是海外扩张,二是抢占国内小游戏公司的市场份额。

前者进展顺利,类似《王者荣耀》这样的游戏,甚至已经负担起中华文化对外输出的重任,广受全球多个国家游戏爱好者的欢迎。 

至于国内市场,在腾讯、网易等大游戏厂商的竞争下,玩家对游戏创意、画质和速度等品质要求的日趋提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再叠加游戏版号审批趋严,国内小游戏公司正日渐溃退,不断地让出市场份额。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过去三年,每年注销的游戏公司数量远远大于新成立的游戏公司数量。

2017,2018和2019年新成立的游戏公司分别为1815家、1976家和2504家,而同期注销(吊销)的游戏公司数量分别为5332家,9705家和18710家——数据引用自券商研报。 

因此,游戏增长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理解这一点,我认为甚至不需要能力。

哪怕期间遇到2018年停发游戏版号的事情,那也只是不需要反省的坏运气,是市场强行送钱的美好时刻——我的腾讯仓位就是借着那个时机加上去的 

其次看数字内容。

数字内容包括视频、音乐、网络文学等。这部分,目前看主要作用还是吸引用户,还没到盈利的时候。

尤其是视频这部分,2019年也只是减小亏损(亏损降至30亿以下,优于同行),整个行业都很艰难,似乎是商业模式本身的问题。 

腾讯音乐(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全民K歌)在付费音乐方面发展还不错。

网络文学(QQ阅读、微信读书、起点读书等)用户群在扩大,但似乎暂时也看不见盈利高速增长的可能。 

数字内容部分本身对腾讯整体业绩影响很小,未来照样可以先对其不报期望,相当于花点钱留住用户呗,当作成本看待就好。

接着看广告。

由于利润来源广泛,腾讯的广告一直相当克制。

目前可以看见的趋势,是腾讯的社交广告(朋友圈、公众号和小程序广告)增速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十几亿人只要待在微信和QQ,对他们兴趣、爱好的精准利用,必然伴随数据积累量和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而不断提升,这也没什么好怀疑的。 

至于品牌广告增长缓慢势弱,与宏观经济不景气下客户的投放习惯有关。

宏观经济无法预测,但至少知道不景气“后面”必然是景气,景气的“后面”必然是不景气。

“后面”究竟是多久不知道,但长期看削峰填谷,不景气的时候对未来乐观点儿,景气的时候对未来悲观点儿,就大致可以了。

在分众传媒上付出7位数代价才明白这一点,我实在期望自己是从哪本书里学到它

再接着看金融。

金融这部分,是未来的主要爆发点之一

以超过8亿支付用户、超过5000万活跃商家为基础,微信支付正在全面替代现金和银行卡。

而与之相关的理财、基金、保险、贷款等各个方面都只能说刚刚启动。 

类似腾讯微保上线两年,保费收入250亿,理财通平台2019年客户数量翻倍、资产同比增长超过50%这样的增速数据,未来反复出现,我一点儿也不会觉得惊奇

尤其是相比支付宝,微信在中老年用户(40岁以上人群)里,具有更高的普及率和接受度。

40岁以上人群是高资产净值的主力人群,他们人均财富值更高,对于理财、基金和保险等方面的需求更大。

对于这些人群财富管理需求的深化和满足,是腾讯金融业务看得见的未来。 

再说云和企业服务。

腾讯云起步比阿里云晚了三四年,市场份额和整体规模上暂时还不能相提并论。

但腾讯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互联网领域、金融领域、政务领域等。

根据IDC报告,在互联网领域里,电商类公有云服务、视频云流量、游戏类公有云服务、社交资讯类公有云服务、交通出行类公有云服务等领域,腾讯云服务市场占有率都是第一。

金融领域,腾讯云为超过 150 家银行客户服务,其中包括四大国有银行中的 3 家。 

至于政务云这部分,不说之前的“粤省事”和“一部手机游云南”,就单看今年疫情期间,腾讯和各地政府合作的、覆盖9亿人的健康码,就知道其未来在政务方面的潜力了。

在疫情的推动下,企业微信、腾讯会议、远程教学、远程办公正在逐步被接受,完全可能经过这次市场教育,成为各行各业的标准备份配置。 

当然,腾讯云与阿里云的差距依然很大。但趋势上说,目前不是你死我活的事情,而是市场太大,谁成长更快一些的问题。

目前看,腾讯云的增长速度优于阿里。

以过去三年两家云业务的营收为例(单位亿元)

两家都在高速增长,抢占新市场,而两者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中。

截至目前腾讯已经是中国唯一一家布置服务器超过百万台的云服务企业(超过110万台)。

巨大市场的诱惑下,昨天(420)的新闻:阿里巴巴将在三年内向云基础设施投资2000亿元(阿里目前服务器不足百万台)。

这种投入规模,实际上也证实了这个市场空间的巨大。 

伴随技术的成熟,规模的扩大,云服务对企业数据和日常工作的粘性逐步体现,这部分的利润率必然提升,这也是不难预测的事情。 

争议最大的是投资部分。

恰恰投资是我认为最有确定性的部分。其实翻看了2019年财报的朋友,应该大都能认可这种确定性。

这个话题,我留在写港股和A股财报异同,以及新会计准则变化的时候再说吧。

届时会大量引用金融资产和股权方面的内容,必须要说到这些。 

现在,要问大家的作业了

腾讯2019年年报读完了吗?有哪些科目看不懂?——主要说的是财务知识,定性类的事情就别提了。 

我列举一些,如果你困惑的问题不在下面,欢迎你留言,我回头抽空慢慢中翻中。 

……欢迎补充。

不过老唐先说明一下,我是打算有兴趣,有空闲的时候写,没有承诺一定会写,或马上就写

别催,驾校除名,越催越慢

最后,说件小事:

目前已经收到将近30份读书笔记,我已经选中六份。

但鉴于大部分朋友还在阅读中,我暂时不在书房推送。

一者太多剧透,二者有些人写的太好,有哄抬标准之嫌,我担心把某些还没动笔的朋友吓住了

稍晚点儿再推送。但考虑到很多朋友着急问结果,这里先公布入选名单,你们坐等推送出来以后收奖品或加老唐微信就好。

六位朋友是:王冠亚、曹华、晓梗、山中人07、孙兴国、Fei。 

其他朋友还可以慢慢完善,慢慢修改,不着急,没有截止日期。

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市场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 zhicx#qq.com ,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